社区1号 发表于 6 小时前

运城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七个聚焦”,贯彻“六个坚持”,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总牵引,锚定“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目标定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五抓一优”作为主要抓手,把产业转型“五个行动”作为基本路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

筑牢生态底色

赋能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结合这一战略部署,我市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市各项工作总牵引,围绕“八个示范”,构建了“项目+活动+制度+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双十工程”和“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扎实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运城落实落地。

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修编完成《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五条绿色走廊”共谋划实施项目210个,截至8月底,开工建设198个。“双十工程”谋划实施项目206个,截至8月底,开工建设193个。重点流域水环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资金6610万元,全省唯一。争取黄河专项省级配套资金1.2亿元,排名全省第一。运城市在山西省2023年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

立足城市发展实际,我市把建设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打造运城科技创新高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生活配套的现代化新型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产业新高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运城张孝机场更名运城盐湖国际机场,并成功开通首条国际航线(运城—泰国曼谷)。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与太原海关“单一窗口”打通,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一展厅六中心”建设完成,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公司已入驻。1月至8月,我市跨境电商出口总额1.1亿元。全市限额以上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12.2%。全市13个乡村e镇总投资32亿元,培育市场主体734户,带动就业人数8036人。全市到位外资310.1万美元,新设外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870.8万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09.9亿元,增长68.6%,增速全省第一。

实施“五个行动”

跳出经济“周期”

产业是经济之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立足缺煤少煤的实际,我市聚焦高质量发展部署实施产业转型“五个行动”,跳出经济发展的“周期律”,持续推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强健步伐。1月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排名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排名全省第五,一般公共预算同比收入排名全省第三,主要经济指标排名稳居全省中上游。

按照“五个行动”实施方案,由工信、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牵头抓总、定期调度、检点督促,各县(市、区)、开发区及时跟进、协同作战、全力落实,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今年以来,先后建成铭福钢铁、华鑫源钢铁产能置换新项目,全市炼钢先进产能占比提高到80%以上。推荐永东化工、安仑化工等8家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工厂。

战新产业全面加速培育。实施“合汽生材”成形行动,新增26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总数达到150家。新建5G基站591座,累计建成10788座。大运远志M1纳入太原市2024年巡游出租汽车更新车型名单,悦虎车型获得欧盟SWVTA认证。永济市列入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推荐永东化工生产的煤焦油基导电炭黑等20家企业的24种产品申报山西省新材料精品遴选认定。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力实施。聚焦精深加工、创新拳头产品、提升链条价值,全力推进优质果蔬、饮品酿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晋龙养殖、康顺达食品入围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27家,达到165家。1月至8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374.3亿元,增长4.8%;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产值完成195.3亿元,增长5.8%;全市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17亿元,增长9.9%。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渐入佳境。聚焦打造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手段,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面叫响“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文旅品牌。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我市共接待游客总计517.53万人次,旅游消费总收入32.14亿元。全市45家A级景区和岚山根·运城印象,累计接待人数22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17.78%,累计门票收入1860.37万元,同比增长47.74%。

数字赋能加速推进。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为“主战场”,印发实施《运城市数据市场体系建设2024年行动计划》。运城市盐湖高新区数字经济园区列为第二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列为第二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运城市智慧城市数字底座项目开工建设。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始试运行。1月至8月,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6.8亿元。

创优发展环境

激发经济活力

围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我市部署和推进经济类改革任务78项,如期完成67项,持续推进营商环境3.0改革攻坚等11项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要素化改革、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等方面,构建起具有运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运城市成为全省唯一一家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34家,大运氢燃料重卡实现量产下线,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0%,占比达15.9%。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68户。拥有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41家,全省排名第一。

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组织开展“运才兴运”“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家运城行”和京津冀、长三角招商恳谈等活动,2023年签约省外项目519个,总投资2166.5亿元。芮城证道锂电池负极材料、闻喜晶尊水晶玻璃等一批产业转型项目落地开工。实施“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改革,全市省级“链主”企业达到7家,排名全省第二;2023年全市第一批省级产业链营收470.4亿元,同比增长21%,签约项目、开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全省第一。

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民营“四上”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1.2万户,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6.6万户。规上工业企业由454家增加到787家,其中5家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山西建龙超过600亿元。2023年,全市“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达规任务完成率位列全省第一,16家企业入围“山西省民营企业100强”。主动向民间资本推介69个优质项目,各类经营主体信心持续提振,民营经济考核近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推进“三化三制”改革,深入实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在《运城日报》开设“县委书记谈开发区改革”专栏。1月至8月,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经济产出持续向好。我市5家特色园区获评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占全省13个特色园区的38.5%。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通过高质量推动经济领域重大改革攻坚,进一步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体系、全国新发展格局关键环节城市建设体系、晋南市域中心城市建设体系、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体系、产业转型“五个行动”推进体系、打造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推进体系,健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体系、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机制、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发展机制,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攻坚,有效破解了制约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的难点堵点,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运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