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20 11:29:58

水经.河水注里的芮城魏城、蓼水,浢水

又东过河北县南。

县与湖县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

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处河山之间,土地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

余按《中山经》,即渠潴之水也。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

徐广曰:蒲坂县有襄山。

《山海经》曰:蒲山之首,曰甘棘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潴之山,渠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如准《封禅书》,二水无西南注河之理。今诊蓼水川流所趣,与共水相扶;永乐溪水导源注于河,又与渠潴势合。蒲山统目总称,亦与襄山不殊。

故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余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溪水即渠潴之水也。

河北县故城,谢鸿喜援引《太平寰宇记》等典籍资料认为即今龙泉村(永乐宫所迁建处)。(《元和郡县志》芮城县:故魏城,在芮城县北五里。《太平寰宇记》芮城县:魏城郡,汉河北县。)而按注文“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也”亦即此意,比对山西文物地图集,河北县当即今古魏城遗址。(古魏城遗址规模庞大,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125米,夯土厚约0.06-0.08米)

蓼水,谢鸿喜认为今胡营村在芮城县西42里处,有小河南流如黄河者,当为故蓼水;永乐涧水(渠潴之水):今称葡萄涧,在今芮城西18里处;龙泉,今仍称龙泉,位于龙泉村,是古魏都城中的泉水。

共水,《山海经》所载之共水,至今其名称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今称浢水涧,在芮城县东45里与平陆交界处。其水有三源,西源名浢水涧,东源在平陆交界境,今称南候涧。三源于下游前沟村西汇流,南行10里入黄河。蒲山,当是中条山早期的统称,不能把它看出是中条山某处山名。

《水经注》共水在河北县西河和今浢水涧不称浢水而称共水,而恭水不称共水而称浢水,今恭水与浢水应互换名称。

据传说上古之时,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受到重重阻隔,无法顺利入海;四处泛滥成灾,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结果惊动了上天;于是玉皇大帝便命巨灵神下凡搬走群山,疏通河道,拯救万民。注文援引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 jué古书中的一种大猴子)踢,掌华蹈襄。描述的便是巨灵神像猴子一样乱串乱踢,以疏通河水的神话情形;掌劈华山(力劈华山之招数可能亦源于此),脚踹襄山。(华即华山,襄即襄山,为中条山西端一处山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经.河水注里的芮城魏城、蓼水,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