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忘了稷是什么,去最高等稷王庙回忆中华农魂后稷(下)
同样隶属运城市,稷山县离万荣不到40公里,是个历史底蕴丰厚的小城。这里盛产板枣,有座稷王庙立在县城中心的后稷街中央。庙的原址在县南山顶,相传那是后稷教民种地之处,后来为方便祭祀,搬到了山下。晋南是稷王庙和后稷祭祀的主要保留地区,稷山是后稷故里,拥有“最高规格稷王庙”也在情理之中。
宽阔的后稷街商铺林立,两端大牌坊下的路桩可以升降,路中便形成一条停车带。稷王庙的山门“侧着脸”,怎么不和路面垂直呢?卫星地图说:庙挺传统,坐北朝南,斜的是路。
后稷 初代农官的封王居神
稷王庙里供奉的自然是稷王,人称“后稷”,然而这却不是他真名。
其实他和“神农氏”一样带有传说色彩。《史记》曾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嫄*是帝喾元妃。也就是说这位后稷是周朝始祖、黄帝之孙帝喾的儿子。初生时因被传不吉利、曾被生母遗弃,所以姓名是 姬弃。
姬弃自儿时就爱“种菜”,在母亲的教育下更好农耕、善培植,以至于人尽效法之,他因此被舜任命为农官、教民农耕,又被后世 尊为稷王、成为农神。而 后稷成为周朝的官名,类似于农业部长。
后稷授农 (网图)*
姜嫄之名存在原、嫄、源等几种写法。
稷 已然成谜的五谷之首
“稷”(jì) 是什么,吃惯大米、小麦的现代人只模糊记得是“五谷”*之一、温带作物了。“稷”和“后稷”听着关系匪浅,难道是后者驯化了前者?
其实在现代,关于稷到底指小米还是高粱的争论还在继续,但答案也许对普通人没那么重要。因为在古代中国,稷被列为五谷之首、赋予神格,不仅成为粮食的代表,还成为五谷神。
每年君王都要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即“社”与“稷”,以至于“社稷”成为古代农业文明的根基与灵魂,用以指代国家。它早已升华、被符号化了。
五谷:稻,黍(shǔ黄米),稷(一说为粟),麦,菽(豆)
稷王庙 最高规格的母子双全
跨入开阔的前院,双眼瞬间纳入一套“标配”:一对钟鼓楼、献殿和主殿规整排列。虽然庙是元代1345年创建,但这组建筑都是清代重建的。
前面这对规整、精美的楼阁,下层作碑亭、上层置钟鼓,鸟雀正在搭着“寿”字铁雕、铺着黄绿琉璃瓦的十字歇山顶鸣叫,与脊兽快乐地作伴。
钟鼓楼阑额处,农人、农具与动物跃然木上,四季农事、后稷授农题材的木雕玲珑生动,直看到献殿同样的阑额、雀替部位零星遗留青绿,才想起为它们缤纷已褪的遗憾。
献殿前帝王配享的丹墀上,那双盘踞深框中的龙雕首部残缺了,到底是龙的哪个儿子呢?游人猜不出。它们仍与四周的数幅对联表达着后人对农神的感恩、将其视同帝王的敬佩。
不设栏墙的献殿紧靠主殿后稷楼,殿檐似要相接,因而站在这环视“稷山八景图”和稷山知县*的赋文时,就已被楼前一双似要腾转旋空的龙吸引。
*稷山知县:指清光绪年间捐款重修稷王庙的稷山知县李景椿。其《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碑置于献殿西墙,书法、雕刻造诣值得一赏。
著名的一对水火蟠龙柱原来在这!丰满的祥云间,水龙于波涛间升腾,爪子还不忘带上点特产,紧握着鱼、螺与鲵;火龙在烈焰中盘旋,侧有朱雀伴身,让人又想贴面细看又怕龙尾甩动将人掀翻。
后稷楼的大殿中,现代新塑的中国农官始祖、谷神与农神后稷,身着帝服正襟危坐、神情温和、左手握麦穗,由殿外回廊石栏上各种动物瓜果拱卫着。可惜通向二层的楼梯不开放,否则肯定能获得俯瞰全庙、细看屋顶的绝佳视角。
对全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存基础,对古代农耕文明来说,农业贯穿灵魂。以农为本的时代,原始农业神其重齐天。当元代的稷王庙毁于明代的大火,清朝的稷山人又重铸辉煌,用料和工艺都堪称清代顶尖,也有了稷王庙琉璃、木雕、石雕“三绝”之美誉。
此庙的“巅峰”在上,遥望殿顶琉璃脊饰,花卉、神兽、婴孩和将军精美细致、流光溢彩。献殿脊刹上有双龙戏珠,主殿脊刹的九凤朝阳竟更高一筹。离开时与守庙的大叔聊起,他介绍说虽然通常龙高于凤凰,但这里龙代表后稷、凤代表姜嫄,要遵循“子不得高于母”的传统伦理
柱上的水火纹是浅雕淡刻,超深浮雕似要展现双龙雄浑的全身,而掏除的石料为柱芯“瘦身”又添了一抹秀气,有多少人为此忽略了大殿其他18根石柱的浅刻?
后稷楼以琉璃剪边和塔形脊刹装饰,刹顶有九凤朝阳铁饰,脊兽有游龙,这些装饰都体现出后稷楼的高规格。
后院是凤卧之处。主殿后稷楼后面有泮池,和当中的桥形成个“中”字,桥那端是元代遗留的姜嫄殿,穿过前部过亭进入殿内,后稷之母、启发他学农的姜嫄在一对侍女之间端坐,提醒着人们农业社会中的女性贡献。
姜嫄殿两旁的圆形重檐八卦亭特别精美、色彩艳丽,藻井华美、顶绘八卦。据专家推测,它和姜嫄殿、两侧垛殿同为元代遗物。看来能呈现这么好的状态,离不开2014年的修缮。
八卦亭内部藻井
藻井是啥,欢迎阅读: 关帝祖庙-神奇而唯一的菊花藻井
亭前老树个字不高,却被检测为唐朝所种,已有一千五百年树龄,被当地人称作板枣王,看来稷山自称板枣*之乡也是有理有据嘛。*板枣:古称河东枣,在稷山被驯化,唐代已发展种植,现主要产区在稷山,有皮薄、肉厚、核小、味甜等特点,被誉为山西四大名枣之一。
经过丝绸之路和大航海的塑形,现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不再吃稷了,然而粮食永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农业魂依旧深植在许多人血脉之中,“后稷”们和袁隆平们依然值得我们缅怀。
补语:在供奉后稷的庙中,新绛的稷益庙 其实也非常值得一访,此庙还供奉伯益(助夏禹治水的guan员),是新绛特有的、罕见的稷、益合祭庙。现存有明代重建的戏台和正殿,有多幅中国神话、农业题材的壁画极具历史和文化意义,其中农民捉绑一只巨大蝗虫精的片段广受游客探讨。2024年5月初它进入一新轮修缮,希望以后我们都有机会可去一睹真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