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脉枕 ——感知脉搏规律
文物名片 主角: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脉枕出生时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出土地:永济市蒲州镇鲁家村 尺寸:长11.5厘米、宽9.5厘米、高5.5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关注我们栏目的朋友应该会记得,此前我们介绍过瓷枕一类,有白釉黑彩诗文八角形瓷枕,也有黄釉褐彩花卉纹卧虎枕。今天,我们再向各位介绍一款与众不同的瓷枕,那就是珍藏于运城博物馆的唐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脉枕,出土于永济市蒲州镇鲁家村。
在运城博物馆展出的众多精美瓷器尤其是一系列瓷枕中,这件宝物精致小巧、釉色艳丽,格外引人注目。单从这款瓷枕的名字“脉枕”,以及犹如一个拳头大小的尺寸“长11.5厘米、宽9.5厘米、高5.5厘米”,就能看出其特别的用途来。
不错,与以往多为古人睡觉使用的枕头相比,这是一件脉枕,顾名思义,就是中医为病人诊脉的用具,放在病人手腕下起到衬垫的作用。
中医在把脉时,会用手指去感受病人的脉象。脉枕能让病人的手腕处于自然状态,帮助病人气血畅通,脉象更舒展平稳,从而提高把脉的准确性。也正因此,脉枕一般都是精致小巧轻便型,方便外出诊治时携带。
据悉,脉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期开始大量生产,宋、金、元时期最为鼎盛。进一步查询资料可知,脉枕材质可谓多样,包括陶质、瓷质、木质及金属、藤条、玉石、竹子等。其中,瓷质的脉枕因为散热功能好、手感清凉舒爽、更便于感知脉搏规律等特点,备受中医的青睐。
唐代陶瓷脉枕有很多种类,包括青瓷、白瓷、三彩、绞胎等。仔细端详这件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脉枕,其呈长方形,形制规整,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色泽斑斓瑰丽又不失质感,侧面还留有气孔,中间为空,既能防止烧制时变形,又能方便医生灵敏感知病人脉搏。尤其是“珍珠地”“麒麟芦雁纹”等特点,都属于古代瓷器的纹饰,折射出古代瓷器的艺术发展历程。
“珍珠地”,又称珍珠地划花,在瓷器主题饰纹以外或以内的空间,用小圆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状细小的圆圈,看上去貌似用珍珠填满空间,视觉上让瓷器更加美观,也更加立体生动。这也反映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具有时代特色。
顶部绘制的麒麟和侧面的芦雁,活灵活现,灵动可爱。麒麟作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有吉祥之意,常常被作为一种纹饰用在瓷器上。雁纹则常以栖息环境芦苇为衬景,俗称“芦雁纹”,同样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纹饰。
可以说,这件制作精良,融合瓷器、雕刻、绘画、色彩等于一体的脉枕,是难得的艺术品,让人感受到唐人极富浪漫气息的生活意趣,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及时尚品位等。
这件脉枕出土于永济市蒲州镇鲁家村。永济是“舜陶河滨”的地方,历来陶艺发达。据记载,早在元代,蒲州窑就是北方著名的瓷窑。这件脉枕,正是当地陶瓷历史的发展与演变的一个依据。
同时,历经时间的淬炼,这件脉枕四周的边棱能看到明显的使用痕迹。也许当年,它的主人曾用它治病救人,无疑,这件瓷枕更是一个日常用品。这是中医文化在生活中的浸润和影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脉枕是专家学者考证中医文化发展的一大依据。作为中医的“最佳拍档”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医的发展进程,更见证了“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它就像一个文化载体,将有关中医的信息变得更加具象化。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道:“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战国时期扁鹊诊脉的文献记录,让我们了解到中医的起源,而一千多年前唐代的脉枕,则让我们感受到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光阴荏苒,如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脉枕的材质已发生了更多变化,但脉枕仍然在中医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件唐代的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脉枕瑰宝,艺术与实用同辉,映照人类的文明画卷。
王捷 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