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23 11:21:50

清、民国蒲州故城影像


从绘画到文字,从影像到视频,在时间的进程中,影像逐步成为21世纪人类记载历史的主要方式。

影像传入中国,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清末民初,一批瑞典早期传教士进入中国,在输入西方宗教、艺术、医学等文化因素的同时,对百年前的中国做了一个真实客观
的记录。收藏于盐湖区政府陈列馆一组1888-1946年瑞典传教士卫润世在蒲州拍摄的照片,让我们直观了解地看到了百年前蒲州先祖的生活状态。

蒲州古称蒲坂,由于黄河岸边盛长蒲草,被人们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出生在此的舜帝部落逐渐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史称“舜都蒲坂”。“蒲”在夏朝称“甸服”,商朝称“缶邦”,
西周为魏国“蒲阪”,秦为河东郡邑地称“蒲坂”。西汉置蒲反县,新莽改“蒲城县”,东汉复改“蒲坂县”,唐改河中府,到了明朝改为“蒲州”,至清雍正六年更名为“永济”。黄河岸边的蒲草
见证了这座古城的兴盛和繁荣。

到了清末,晚清政治腐败,对外历次战败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国内灾害瘟疫频发,人民流离失所。而此时的北欧瑞典,因奉行中立政策,国力的强盛促进了国民参与国际事务的强烈
愿望。在欧洲宗教复兴运动的大背景下,瑞典教会派遣了一大批传教士进入中国,扩展自己的教会阵地。从1847年瑞典传教士韩山明到两广一带传教,到1887年符愷励只身来上海成立
“瑞华会”,50年间往来蒲州一带的瑞典传教士达115人,建教堂60余所,发展教徒6000余人。

为维持传教活动,“瑞华会”传教士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和当地方言,采取一些如收容孤儿、救济赈灾、医疗文化教育等侧重于“社会福音”的慈善措施,扩大教会力量。1921-1923年,蒲州一
带受瘟疫、水灾、旱灾和兵祸等影响,农业严重破坏,传教士卫润世筹集5万瑞典克朗(2万两银子),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一年发放赈灾粮食2万公斤。他的妻子叶特鲁德则亲自在
蒲州施粥处参与救灾,每天给300多一无所有、嗷嗷待食的人分发粥饭。

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吴军昌:瑞典传教士的政治色彩比较淡薄,在他们传教过程中,他们创办医院、学校、孤儿院等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
留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也成为研究那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民国蒲州故城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