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24 16:45:21

教民稼穑——农耕文化的起源


河东成语典故园“教民稼穑”雕像

作为运城美食的重要成员,饼子、麻花、面条、馒头等面食,早已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游子舌尖上的思念。诚然,面食的制作者是重要一环,但还有一环同样重要,就是它们的源头——小麦。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再到成为面粉、变成美味……这些面食,是农耕文化发展至今最直接的实物体现。这也正引出了我们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典故——“教民稼穑”。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稼”指种植,“穑”指收获,“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稷山县历史悠久,是后稷故里。“教民稼穑”这一典故就发生在稷王山附近,距今约4500年。

从古至今,多部典籍对后稷教民稼穑有记载。《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后稷出生的神奇传说和他在农业方面的特殊才能。《孟子·滕文公上》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史记·周本纪》同样记述了后稷的事迹。《辞海》解释“稷山”时提到:一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上有稷祠,下有稷亭。

相传,和华胥于雷泽怀孕后生下伏羲的传说类似,帝喾的正妃姜嫄也是踩了巨人脚印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教民稼穑的后稷。

后稷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长子,诞生于稷王山山麓的小阳村,他的母亲姜嫄生下他后,因他是踩巨人脚印而生,感觉不祥,屡次抛弃他,看见他在山中有鸟兽保护,很是奇特,便把他抱回养育,取名“弃”。相传,弃从小就对农业非常感兴趣,能辨识土壤好坏,善种植各种谷物,并教导百姓耕稼之法。慢慢地,稼穑之术由河东肇始,传遍天下。五谷丰登,百姓不再因捕猎采摘偶然性太多而饥饿。这也为男耕女织、安居重迁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储备。

弃的才能得到同父异母之弟帝尧的赏识,被举为农官。后来,舜帝封他为“后稷”,主管黍、稷、谷、麦。早先,百姓食粟、稷、麦等,连皮带壳,口感不佳,吸收也不全。为此,后稷发明了杵臼,将粮食捣去皮壳,再行蒸煮。这样的粒食更有助于消化,便于吸收,有益健康。后稷也因此被称为农耕始祖。

多年来,国内很多先秦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对后稷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得出结论:后稷是上古至夏时期掌管农业的官职名称。

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农业主管guan员,教化民众,系统地传授推广了农耕技术,由此翻开了我国真正的农耕文明的篇章。

“后稷教民稼穑”不仅记录在众多古籍中,随着考古发现,下王尹遗址、东渠遗址等农耕文化遗存的发掘,都为研究后稷在稷王山一带教民稼穑,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而散落在运城各地祭祀后稷的庙宇,如稷王庙、稷益庙等,以及后稷传说,同样成为农耕文化传承最好的见证。

稷山稷王庙有一副对联:“兴农教稼功昭百代;厚德配天庙祀千秋。”歌颂了后稷教民稼穑的丰功伟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人们常称江山、国家为“社稷”,便是对农耕文化的评价与肯定。民以食为天,耕种技术在大众中得以普及,让更多人自给自足,农耕文明的火种也随之播撒到了华夏大地。这亦是“为民”之根本。

“仓廪实而知礼节”,因为果腹,人们进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也让中华文明的发展日益向前。

作为中华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功绩垂范后世,缔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这份缘起于河东的农耕文化,使河东文化的基因由此起步,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王捷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民稼穑——农耕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