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0-25 11:57:34

“甫反(蒲坂)一釿”币——战国央行货币

战国 “甫反(蒲坂)一釿”币  (现藏于运城博物馆)——战国央行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文化源远而流长。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剩余物资进一步增多,物物交换方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迫切需要选择一个物品充当交换的媒介。

最早充当货币雏形的物品是贝壳,海贝本身具有饰品属性,加之质地坚硬、小巧轻盈,便于携带和计算数量,在最早期的物品交换中最先被人们选中作为进行交换的媒介,汉字中与商贸流通、价值买卖、彰显财富有关的字,大多都与“贝”有关。商朝后期,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发达,以铜为原料的人工货币,开启了我国约3500年货币史的先河。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各诸侯国、各地区开始自铸货币,逐渐形成以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圜钱、楚国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


铲币形状模拟了当时一种常见的被称为“镈”的铲形农具,古音与“布”通假,故也称“布币”。布币常见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大体相当于春秋晋国的统治范围,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蒲坂属魏国,沿用布币作为其货币形制。

早期的布币保留了铲的原始形态,最早出现的空首布币保留着农具用来安装插柄的方孔形空腔,即“空首”,钱币学称之为“銎”,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农具镈的特色,后来为省却工序、提高效率,逐渐演变成形制越来越扁平轻薄、模拟镈形状浇铸而成的便于携带的平首布。

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杨毅璞:平首布币面一般铸有铭文,记有地名和重量、价值单位,是我国最早的记值记重的铸币,多以“釿”为货币单位,所以也称“釿布”。“釿布”通常分为大、中、小三中形制,根据币值、重量大小依次递减,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一釿约等于今天的15克,相当于秦制一两,我们的“蒲坂一釿”布就属于一釿币。大型二釿布通长约6.5厘米,重20克左右;中型一釿布通长约5.5厘米,重14克左右;小型半釿布通长4厘米,重6克左右。

魏国是东周列国中率先进行社会变革,废除世卿制,步入封建制的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魏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货币铸造的兴盛。战国早中期魏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为平首桥足布,布币上城邑名称有晋阳、安邑、离石、蔺、皮氏、蒲坂、襄平等100多个县邑。

这件藏于运城博物馆的魏国首布,长5.6厘米、宽3.2厘米,铜质铲形,面刻“甫反一釿”字样,“甫反”是“蒲阪”的通假字,即今山西永济一带,《史记》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可以得知自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蒲坂一带的采铜冶炼就已相当成熟。“蒲坂一釿”钱文清晰,地名确凿,见证了蒲坂发展的一段历史,也为研究战国时期货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甫反(蒲坂)一釿”币——战国央行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