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1-7 12:08:15

韩阳镇有个阳城庙

永济的地名探讨,韩阳镇颇費周折。此地依山面河,历史上是个水旱码头,商贾盛地。为何叫韩阳,说韩字是从姓氏而来,然而无法定论。阳字依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说,又觉不通,因为它位于中条山之西,黄河之东。若以韩姓论,或可参考陕西的韩城市,其地历史上称为韩国(西周),隋朝时称为韩城(县),别名有龙门、夏阳(县)。

韩阳镇清时称为永济风陵乡韩城里,域内还有个夏阳(村),许是巧合。然这个阳字说是和一个叫阳城的唐朝guan员有关。阳城当年隐居此地中条山,为官南贬诏回,给职国子监祭酒。明朝时韩阳镇又称蒲州祭酒都,显然是指阳城。

近代以来,韩阳镇上还有座阳城庙。阳城(736-805),唐朝名臣,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定县)人。徙居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家贫无书,求为集贤院书吏,日夜苦读。经六年无所不通。进士及第后隐居中条山。以德行闻于世,终身未娶,和弟弟阳智、阳域隐居在韩阳山间的大柳沟,过着清贫的生活。阳城以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的性格行为,闻名遐迩。唐朝宰阳李泌向德宗皇帝推荐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当德宗下诏斥逐陆贽李充等人,要让奸佞之臣裴延龄当宰相时,阳城挺身而出,上奏延龄罪状,为陆贽等人申辩。惹得皇帝大怒,欲治罪阳城,经皇太子李诵营救,才得以免。阳城仍然不依不饶,结果裴延龄未能入相,阳城也被迁降国子监司业。当时的太学生都是贵胄子弟,风气不正。

阳城主持太学,狠抓德行教育,使正气抬头,邪气下降。直到四年后的九月,阳城又因同情贬官薛约,被南贬远地为道州刺史。这事激起太学生160人到宫门外请愿,要求恢复阳城原职。其时为贞元十四年(789),柳宗元当年二十六岁,入第博学弘词科,授官集贤殿书院正字。他有两篇文章即《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支持太学生向朝廷请愿。他在碣文里赞扬阳城“守节坚固,患难不能迁其心;怡性坦厚,荣位不能动其神”的高风亮节。又说自己“非特为诸生戚戚(悲伤)也,乃仆(我)亦失其师表”,表达对阳城的崇敬之情。皇帝没有采纳请愿要求,阳城到道州后,励精图治,关心民情,实行节俭,赏罚分明,革除地方弊政,废除制造侏儒的矮奴贡,为道州百姓免除苛政。百姓奔走相告,洋溢着兴奋与感激之情,生下男孩,用“阳”字作名字,以示世代崇敬。当观察使派判官考察道州征赋纳税情况时,不想阳城不认合格,自求入狱。弄得判官不知所措,阳城又弃官逃回中条山大柳沟再次隐居起来。贞元二十一年(805)三月,顺宗继位,身处“二王刘柳”核心层的柳宗元们,推行永贞革新,“革德宗末年之乱政”,皇帝诏令陆贽阳城回京,重用阳城为国子监祭酒(主管),然此时二人先见已逝,阳城享年七十岁。

说到韩阳镇阳城庙,近代以来在韩阳镇南北向古老街道中心位置,是一座鼓楼。鼓楼东南有一大露天市场,主要经营家禽牲畜和粮食交易。每逢集日,也有民间艺人杂耍活动,热闹异常。紧临往东便是阳城庙,纪念阳城大夫。庙院坐北朝南,有古建戏台,坐南朝北,迎面有一大殿,四檐八滴水,房脊有二龙戏珠彩绘烧制,后殿内塑阳城大夫彩像一尊。庙内东侧建有钟楼,吊挂一口大钟。关于这口铁钟,还有一段传说,说是特聘(陕西)华阴庙老道设计铸造, 倾注心血,耗时两年。挂钟之时,选择黄道吉日。老道临走一再叮咛,待日出卯时,约莫四个时辰,再行敲响,此时他也回到华阴庙。谁知走了三个时辰,阳城庙主持耐不得下人的劝唆,竞撞响大钟。此时老道刚过黄河进入潼关境内,听到钟声,于是驻足,双手合十,念念有词,这样钟声只能远传此地为至。再就是后来来了日本鬼子驻扎在镇上,竞将其钟毁掉,庙藏旧设被破坏殆尽。一九四七年解放之初,阳城庙还作过镇上三村的临时办公地点,即祁家巷李家巷张陈巷,当时三村号称三垛分合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阳镇有个阳城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