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家杨博拳法十八式
《明史》记载:“博魁梧丰硕,临事安闲有识量,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始终以兵事著。”《神宗实录》卷三十记载:博,天资敏达,世务精明。世宗尝易督臣问曰:“须得如博者。”又曰:“自博入,我未尝忧边务。”每下迁除书目,咸称太平……杨博一生戎马倥惚,多掌兵事。其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善谋略、谙训练、慎选募、明赏罚和惜财用五个方面,本文对此不做详述。鉴于上篇介绍过其父亲杨瞻的“养生之道”,这里只讨论杨博创编的“拳法十八式”。
(一)
嘉靖三十八年(1559)杨博任蓟辽总督时,为了强化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提出“兵须平时教练”,综合众士兵武技,创编“拳法十八式”用于军队训练,后人称“杨博拳法十八式”即是此拳法的由来。由于平时经常操练,秩序井然,在临阵对敌时,锐不可当,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一举击败蒙古十万大军。当时边疆忧患,南有戚家军,北有杨家父子兵,被百姓广为传颂。
《诏世拳术训谱》记载:
为了抗击蒙古大军的需要,蓟辽总督杨博把众将士徒手搏斗技术进行了统一编排,供所有军队士兵习练,即为“拳法十八式”。
全套共有十八个不同的攻防技术所组成,包括冲法、贯法、钻法、砸法、推法、插法、挑法、拍法、劈法、拧法、扣法、卡法、弹法、蹬法、别法、踹法、顶法、压法18种技术方法;操打肉身沙卧袋、棉树桩、草木人4种练功方法;动作朴实无华,招招实用,步步为营,刚劲凶猛,虎啸发声,招法多变,技法鲜明。拳法十八式依先天八卦原理为根据。讲究内练气外练力,内为阴外为阳,此为“两仪”;
套路演练讲究动、静、虚、实,此为“四象”;演练起来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慢似抽丝,快如;另有神、意、气、力之要求,曰:“神足则意坚,意坚则气鼓,气鼓则力大。”
a.在练功方法上有:操打沙口袋、操打肉身、操打树木、操打草靶4法;
b.拳技四法:在拳法上有冲法、贯法、钻法、砸法4法;
c.掌指四法:在掌指上有推法、插法、拍法、劈法4法;
d . 踢腿四法:在踢腿上有弹法、蹬法、别法、踹法4法;
e . 肘膝三法:在肘膝上有挑法、顶法、压法3法;
f. 擒拿三法:在擒拿上有拧法、扣法、卡法3法;
g. 对排捶:在对排捶练法上,有八个方位进退之步法;在其技法上根据八卦原理,讲究“脚踏四方,拳打八面”。
(二)风格特点
a 注重技击,讲究实战杨博拳法十八式,从练功开始,立足实战,强调技击。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用法,非攻即守、攻守兼备,整套拳术先单练后对排。单练时一招一式,动作刚猛,劲力凶悍,一呼一吸,快慢相间;对排时两人对面站立,击打者贯气入手,念谱出招进势,承打者调息运气,消格承架,挺身接打,融攻防、呼吸、排打为一体,既培养了攻防转换能力,又锻炼了身体的抗击力。
b 动作短小,简捷多变。杨博拳法十八式,全套动作短小精悍,朴实无华;没有大开大合,而是小巧紧凑,灵活多变。两人交手,手快打手慢是关键,手快是出手的速度问题,同时动作路线越短越好,在相同条件下,短小简捷的动作比大开大合华丽的动作更为省时有效,可以“先人一招”或“偎身靠打”。
c 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杨博拳法十八式主张“神意气力、合而为一”。即精神贯注,方可意念集中;意念集中,才能气行百孔;气行百孔,则会力大无穷;神、意、气是蓄之于内的功夫,通过内力和外力即混元力来表现功夫的深浅。拳谱云:“气出丹田,发音随手落;力起于足,劲力达四稍;起随追落,手眼身步合。”
杨博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武术家(学者言)。对杨博军事思想与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古为今用。同时,也将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涵。尤其是杨博的军事思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他创编的拳法十八势,更有待后人继承和发扬,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