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1-9 11:20:23

稷山“华谷城”,河东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的名称


华谷城是东西魏、北齐北周对峙时期,北齐咸阳王斛律光所修筑的一座军事城堡,建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十二月。明清版稷山县志记载它在今天的化峪镇化峪镇村,而中国社科院邓文宽则认为它就是今天化峪镇张开西村北的斛律光寨(详见1992《文史天地》第3期14、15页),二者孰是孰非,华谷城城址究竞位于何处?笔者经查阅大量史料和实地走访后,认为明清版稷山县志记载正确。

《北齐书斛律金附子光传》记载:其冬(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光又率步骑五万于玉壁筑华谷、龙门二城。认为龙门在河津,“于玉壁”有误,这是作者不了解《北齐书》成书背景及龙门、稷山历史上地理关系所属而致。

《北齐书》是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公元565一648年)所编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父李德林曾任北齐史官,属于本朝人编本朝史,出错可能性极小,玉壁曾称勋州,下辖龙门、高凉二县,“于玉壁怎能有误?

稷山人王育昌所著《稷山县金石类编目录》载:民国时化峪村学校有一块立于隋开皇二十年六月(公元600年)的“华峪村合邑造像碑”,碑文中“华峪村”(古谷通峪)则传达了“华谷城”准确无误的信息。另《北齐书》又载,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光又筑平陇、统戎等十三城,而十三城就含今天的化峪镇西堡、南堡村,若华谷城居于开西,这又如何解释。明《稷山县志》还讲,明代时为便于全县集市贸易活动,曾设化峪、小河(今清河)下迪(今稷峰镇下迪村)、大杜(今稷峰镇太杜村)四镇。若华谷城在开西的话,集镇不可能设于此。

笔者于2000年参加工作时,化峪镇古城墙犹存(后修路城镇建设时被毁),再实地走访时,当地人一再称化峪西堡、化峪南堡、化峪涧东,称其村有一千余年建村史,这又如何解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华谷城城址应在今天的化峪镇村,而斛律光寨测和张开东村北山上城堡(与张开西隔涧相望)一样,是北齐为扼守黄华峪口而修的军寨。

“中华”究竟最早起源于何处?对于“中华”之“中"基本确认为“中条山”,而“中华”之“华"却众说不一。著名学者、高级编辑王雪樵先生在《中华之“华"源于河东》一文中说,古史辩派学创始人顾颉刚先生及其弟子刘起纡教授认为,古代汾水下游有一条支流名叫华水,出自今稷山的华谷。居住在华水流域的夏人以其所居地之“华水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其他戎、狄部族的人也称他们为“华人”,于是河东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这样的名称。

作者:程稳龙,稷山县西社镇刘家庄人,1997年毕业于运城高专中文系,系化峪镇政府干部。兼任稷山县后稷文化研究会理事、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等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稷山“华谷城”,河东的夏人便有了“华人”、“华族”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