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1-9 12:21:13

中土地村名故事


小而美、久而淳的古村落中土地村,是稷山县西社镇一个自然村。民国版《乡宁县志》记载乡宁为“古大夏地,周初曰鄂,唐叔虞始封居此”,据各路专家考证,中土地之名是因为地处古大夏地之中而得。村内土地庙中有一块乾隆十三年立的石碑,叙述了当时重修土地庙的状况,而碑上记载的捐款姓氏近三十家。

村里巷子深窄穿差,树木新老皆有,春来花似锦,雨霁山如黛,民居错落有致,石径蜿蜒通幽,这里像极了富春山居图上的意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中土地村才真正感受到这两句诗的秀美。跬步村里的角角落落,脚下是石路,身旁是石屋,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古香。抚摸斑驳的石墙,得凝神静气,感受其悠远的神韵,瞻仰虬劲的唐槐,要心存敬畏,深思其低调的精神。

在这个只剩下古风景的深山小村,不管是一隅一巷,抑或一草一木,总会让你有意外的发现。除了窑上窑,院中院的不同寻常外,更有佛、道、儒三教,商、农、艺三业的相互融合,不由让人惊叹这小村落、大底蕴和相得益彰。村口有座观音堂,不大却很精致,堂内佛像肃穆,据墙旁的两块石碑记载,观音堂初建于乾隆贰十年,嘉庆十八年曾重修,由此可见村子文化的悠久和信仰的虔诚。

村中有一棵历经1500多年风雨的唐槐,其虬枝如盖,绿叶似伞,树身从一民居破顶而出,远远望去,好像一武士破房而出。唐槐正对面,是一座明代戏台,岁月的痕迹已经掩盖了台子曾经的辉煌。该戏台坐北朝南,三间结构,台上隔板上壁画已漫漶不清,唯脊梁板上“同治四年10月29日吉时立柱上梁”几个字承载着那段远去的历史。戏台建国初期还在使用,那时每月十五,村里闹社火,台上演大戏,槐树下坐者村里的乡绅,戏台前围满群众,周围摊位林立,叫卖声、讨价声、玩笑声、伴随着管弦乐声,演奏出最动人的交响曲。看着戏台、古槐、老人,不由得啧啧称奇大自然的神奇巧妙。

戏台南过一小路,有仙神庙一座(道教庙宇),庙下有洞。进入庙内,正墙中央画有道教符形,从梁板上的文字可知,此庙重修于民国十年四月初七。庙檐板木雕精美,廊柱上略微可见曾经的彩绘痕迹。如今,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人祭拜,平时它就无声的守护着这片宁静祥和的土地。

一个村子最常见的是土和石,而中土地村就用最朴实的土和石,呈现出世间最真的历史,最美的神韵。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柿子树,或长门前,或生院内,这些柿树看上不起眼,却最能与窑洞、石屋相咉成辉,是中土地这个世外桃源不可或缺的景致。村里的排窑与别处截然不同,其随地势而建,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恰到好处的符合了古代地高建窑,地低为路的风水之说。由于村子离香炉峰(马家沟境内一山岭)很近,古时候,常有和尚入村化缘,后来,方圆佛教人称中土地村为“山中净土,福地洞天”。


作者简介 :

陈小明,稷山均和村人,运城市联坛12秀之一,稷山县诗联协会副会长,曾获得全国农民杯楹联大赛奖,发表作品数十万字,博学多才。

文/陈小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土地村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