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赐名的村庄——驸马故里勋重村
勋重村原名”东堆”,是唐王朝驸马薛万辙的故里。薛万辙为朝事倾心竭力,甚得朝廷的倚重,并因护驾东征有功,勅封其居地为“伟绩村”。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第二次勅封为“古勲重”,寓意开国元老功勋硕重。“古勲重”原有御笔碑记,镶在村东门夫子阁东侧,过路达官贵人都得下马跪拜,足见此村名的份量。后人为易记便用,俗称“勋重村”,沿用至今。
薛驸马府有“上马石”,长期放在村北巷观音庙前。县文化部门曾欲收藏,遗憾于2004年被盗。此“上马石”质地细腻光滑,四角浮雕童稚嬉戏图,活灵活现,耐人观尝,是驸马府上留下的唯一遗物。
薛驸马护驾建功受宠,位高权重,树大招风而遭嫉蒙冤,被奸臣张士贵诬陷,罪及满门。抄家时掘地三尺,雨天时流水汇集于此,便形成了今天仍能看到的“眼镜池”,也叫“池落池”,成了勋重村八大名景之一,也是薛驸马遗存下的唯一历史见证。
明朝初年,本村赵懋德,任南京督察院巡抚,乡人以“官儿爷”称呼之。“官儿爷”廉洁奉公,对家乡情深意重,给家乡选置和引植有红豆树、云南白楸、碾子等农耕用具,不仅给家乡增添了景色,而且给乡人农业生产丰富了情趣。在“官儿爷”故居的巷门上有一块石匾,上写:“黄堂大夫”四个字,下款是:遵义军民府同知赵懋德。按古“黄堂”为大守,郡治之称谓,“大夫”为高级阶官之名号,可见此官位极为显赫。
村里池塘岸边两株云白楸,是赵懋德巡视南方时,从云南移植到勋重村,经世代维护,树身高数丈。据老年人说,民国期间此树胸围已达两丈有余,树荫遮天蔽日。日寇入侵后,两株云白楸难逃厄运,被日寇砍伐。后来,池塘岸边重新长出两株云白楸,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而今擎天而立,系原“云白楸”的第二代,目前,树的胸围已达六尺有余,被稷山县文物部门列为国家保护古树名木。
本村东巷“砖牌楼”,系道光四年﹝一八二九年﹞勅建。高四丈余,砖结构,牌楼正面横书“节孝坊”,主标题为“旌表已故处士赵廷栋之妻王氏节孝坊”,浮雕龙凤鸟兽,栩栩如生,此坊至今仍是勋重一大景观,2004年被列为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勋重村”底蕴深厚,有国家级非遗“赵氏麻花”一项,省市级非遗4项。其中非遗“盘龙棍”表演是村里独有的大型民间文体活动,起源于何时,无从考究,意在反映或纪念宋太祖赵匡胤用“盘龙棍”打天下时的盛况。由于其极具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又寓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故长久以来,每逢元宵佳节等重大喜庆之日,便成了村民们闹红火的一项传统保留节目。春节期间,村里有抬阁、旱船、高跷、走兽、锣鼓、花鼓、舞狮子、耍龙灯等。其它独特民俗活动还有上天梯,过天桥、荡秋千等。这些民俗活动形式活泼,喜闻乐见,村民积极参与,在文化娱乐中受熏陶,受启迪。
每年四月二十七日,村里古会,各路商贾云集,贩夫走卒齐聚树荫下,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民国之前,村里的店铺,作坊,工艺等也十分兴盛,如西巷的“药铺”,北巷的“染坊”,都小有名气。特别是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遗“赵氏麻花” 用料考究,色泽金黄,酥脆适口,别具风味,畅销全国。
总之,勋重村以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而闻名遐迩。村中众多的历史建筑,文化遗迹,举目可见,俯首可得。正是“伸手一摸就是农耕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勋重人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备受熏陶。村中名胜古迹如关帝、玉皇、白衣三神并列的关帝庙;天官、地官、水官为一体的三官庙;著名演员、百王、马王为一庙的三王阁;孔子、子路、颜回为一体的夫子阁。另外观音庙,娘娘庙、财神庙、牛王庙、土地庙、魁星阁、稷王庙以及戏台、楼阁等星罗其布,应有尽有。其中关帝庙有正殿、亨殿、大戏台、大献台、大钟楼、其规模宏大,设计独特,工艺讲究,都是十分罕见的。
在历史长河的各个时代,勋重村总是人才辈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勋重村的文化层次与文化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具2016年不完全统计,村大学毕业生160余人,高级干部15人,县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5人,工程师6人,硕士3人。
勋重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希望小学,灯光球场,音乐广场,大舞台,老年协会,日间照料中心,集中供水站,钓鱼池,田间路,西环路,巷道全部硬化,东西南北交通四通八达,一个现代化的养鸡小区项目也纳入计划……假如“官儿爷”的石马坟,四个大石碑、明代云白楸还在的话,勋重村历史必然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引人入胜和激励人心!
文图/王义东来源: 稷人说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