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宁村人建造稷山古塔之谜
稷山古塔出自谁人之手?你绝想不到是翟店镇小宁村一个人的杰作。先聊聊小宁村,这村隋朝就有,原名琬镛村,南依峨嵋,北眺姑射,紧靠古驿道,自古以来人杰地灵。金明昌五年(1194年)进土陈规(1174---1228),就是小宁人,他博学能文,系金末正直清廉、直言敢谏的著名谏官。小宁村还有世界闻名的兴化寺,寺里被盗壁画在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博物馆都有收藏,视为珍宝。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日本时,高价从日本收购回一部分小宁村壁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晋南漫长的历史的长河,小宁村人文独树一帜。
接着讲稷山古塔的建造人:九百多年前,小宁村出了一位名人,叫宁行进(1116----1191),古籍记载其“自幼性善,好乐浮屠”,性善的意思都清楚,浮屠这个词不一定了解,亦作“ 浮图”,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指众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古人李贤也说:“浮屠,即佛也。”看来,宁行进与佛有缘,自幼就喜好。在他古稀之年,壮心不已,率领众僧修建了广教寺与砖塔,从此,古塔成为稷山县七百多年间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稷山八景之首。
小小少年的行进因喜好佛教,在信徒与亲友的劝说下,行进的父母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绛州天宁万寿寺,让他随寺院师父学习佛法。众师视行进为子,行进视众师为父,这也许就是可遇不可求慧命!行进悟性不凡,古籍记载他“讲授之间,造立寺舍,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也就是说他在戒律佛经之外,还在佛教建筑、 雕塑等方面,颇多建树。为他多年后修筑稷山塔奠定下坚实基础。
到了金天眷年间(1138 ---1140),行进正式剃度为僧,受具足戒,从事佛学大乘教,深有所获,过目不忘。行进从事的大乘佛教,是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是大的车乘之意。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讲主(指升座讲经说法的高僧)为了测试行进是否学到真谛,就命行进法师即席开讲,也就是不让他有所准备。但所有听讲的僧人,听完行进讲经说法后皆心悦诚服。期间,行进戒骄戒躁,潜心修行,一晃十年过去了。主持见行进明颖好学,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吩咐他,多精研《维识》和诸家经义,并叮嘱他:“你善传演,勿今有怠。”就是劝告行进:你善于讲论佛法,今后千万不要怠慢。遂送行进还乡。
行进一路云游十郡禅林,绛州城满城僧徒衣缁出城迎接,众僧推保他为绛州副僧正。僧正是州立管理地方僧尼事务的政府官职。自金大定元年(1161)至明昌二年(1191) ,行进法师主持绛州天宁万寿禅寺三十余年,度僧徒二十四人,修筑了一座仁王法藏阁,作资戒大会,他被命为长坛宗主。行进建造的仁王法藏阁,从设计到施工、雕塑、刻石、树碑等,全是一手操持。楼高八十五尺,围则四倍,三檐三层,这是绛州城独有的阁楼。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行进法师到了晚年,仍精研佛法,朝暮不息。行进法师创建稷山塔缘由,一说他梦到家乡汾河岸畔百姓连年遭遇洪灾;一说他受施财信徒相邀;一说他为广开佛法,创建广教寺建立砖塔,让他毕生积累的建筑工艺保留给后世。
古语人活七十古来稀,可行进七十多了,不顾年迈,率领众僧在稷山县城南、汾水北岸台地,选好风水宝地,开始修建广教寺与砖塔。从他驻扎工地,直到坐化再也没有离开稷山。当时的汾河要比现在宽几十倍不止,能行驶大船。杨赵村的明清旱码头遗址,就位于当今杨赵村中间。行进设计的这座广教寺没有留下详细记载,砖塔因为存世悠久,多有描述。这是一座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每层塔檐仿木构砖雕斗拱,每层四方均设洞门,塔基高一丈,塔身高十余丈,塔顶为铁质塔刹,塔刹就是人们常说的塔顶子,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古人是如何把数千斤的铁刹吊上去按好,也是一个谜。
古塔竣工于金明昌二年(1191)八月二十八日,行进勒石以记,希冀垂世不朽。在穿过元明清,历经773年时,也就是公元1964年6月,行进建造的宝塔终于寿终正寝。直插云中的塔顶,被端了下来;宏伟壮观的塔身,被拆的七零八碎。
该不该拆除古塔,至今人们议论起此事仍是各执己见。因为古塔经历了无数次大自然的破坏。在古塔364岁那年,也就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大地震而产生裂缝。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省华县,震级八级,裂度八度,死亡80多万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稷山县在这次地震中城垣尽毁,民居、庙宇全部倒塌。唯有稷山塔巍然屹立,不幸的是塔身被震开一道裂缝。明朝崇祯年间,稷山知县薛一印写了一首《秀塔穿云》,诗云:“孤刹凌霄汉,云连塔共飞;塔撑云脚翠,云护塔腰肥。天柱浑依纽,地震将开扉;乘风忽陟顶,俯视尘寰微”,诗中孤刹指广教院,高大的庙宇直冲霄汉,高耸入云的古塔与云共飞。在云雾缠绕和护卫下,塔身好象变的更加粗壮高大,像浑然的天柱矗立在天地间。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人将因地震而崩裂的形象描写为开扉,意指宝塔像打开心扉一样,佑护着后稷儿女。
稷山塔震裂后,又巍然屹立了369年,一直到公元1964年5月那个难忘的日子。当时县上考虑到古塔有坍塌的危险,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只得忍痛拆塔留下千古遗憾。据1994年版《稷山县志》载:“因通体裂缝,塔身倾斜,于1964年将其拆除,塔内文物保存于县博物馆内”、“所拆的大部分文物‘文革’中遗失”。据老年人说,古塔原先裂缝要宽得多,以后不知何原因,裂缝渐渐缩小。当年拆塔时,拆得还剩下两层,临汾工程队因有其他任务撤走了,剩下的两层留给本地人干,刚开始没人敢揽这活,原因是不知塔底要埋多深。后来拆到底才知道,地下竟未埋有一砖一瓦,古塔是平地而建,可见行进大师的建筑技艺何等高超!
闲话几句,其实拆塔,大可不必。临猗县的猗顿塔,当时也有裂缝,顶部都已坍塌,但是人家没拆,至今屹立;安邑古塔几十年前我见过,从顶到半截裂开的缝能穿过一匹马,直到近年来才修复,完美如初。当年拆除稷山古塔缺乏论证,急急忙忙就推倒了,成了永久遗憾。稷山古塔在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众多美妙的神奇传说,诸如公塔母钟之说、麦杆敲钟、南蛮子盗钟、铁锅煮饺子等等,只有这些故事永远留给了后稷儿女。人们现在见到的稷山古塔图片,是当时的稷山县国营照相馆经理安希舜先生拍摄的,感谢安老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古塔全景照片。塔内拆下的文物中有镇塔玉龟、建塔文档(记载建塔原由的文书,当时用蜡密封于陶罐之中),还有众多和真塔造型一样的金塔、银塔等。
行进建造砖塔时,为了把砖块牢牢组合成一体,每隔几层砖就用枣木铆榫连接在一起,好比今天建造用的钢筋一样。塔体中用直榫、斜榫和燕尾榫,使塔体浑然一体。据说枣方木很厚,没有几百年的历史就没有那么粗的木材可解。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稷山红枣栽培的历史至少在千年以上。
古塔完工后不久,有一日行进给众僧留下一偈语,闭门坐化。 偈语是:“寿年七十五,四大而无主,一言报诸人,神迁于淨土。”。佛经好比是树干与青柯,偈语则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高僧顿悟的美谈。后世赞美行进大师曰:“奇哉进公,绍佛家风;汾水义虎,绛阳文龙;星中片月,雪裹孤松;吼石坚究,??输穷;维持纲纪,营餙无比;性净浮云,心闲远水;直推于人,曲引向己;遇难无忧,逢荣不喜;功崇难量,德厚汪洋;昏辙炬烛,瀑流迅航;智逾春日,戒越秋霜;染淨双泯,利名兩忘;论经穷徹,道行无辍;年去年来,月圆月缺;栏花影停,檐溜声歇;幻質虽亡,真身不灭。”
行进建造的稷山塔因其建造美观,高大巍峨,历经数朝,一直被誉为稷山八景之首,称之秀塔穿云。清代稷山城守把总武占鳌在其任内,题过一首七言绝句《稷山古塔》:“宝塔曾凌亘古牢,登临百里见秋毫;凌霄作镇横汾上,疑是擎天玉柱高”。此诗写出了古塔曾作为稷山地标性建筑的瑰丽壮观。
关于行进大师建塔初衷,正史、野史、传说、猜测、辩论,众说纷纭。究竟是为何?也许只有行进大师自己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他留给后人的广教院砖塔,今天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文/杨继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