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四村地名文化:阳城屯,正阳、东昭德、永祜庄
从地名看文化,由文化看永济,永济知多少?叩问古村落,村名由来道古今。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忘记过去失根,不知未来迷向,文化架起桥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梦想变成真,我们都是追梦人。 没有古遗,没有记载,没有史料,遂以拾遗与浅议推出。但也决不是臆想妄断,空穴来风。而是在实考、探究中破密,力求做到叙事有因,推断有据。经数年,索引了一百多个自然村,基本理清了永济自然村名的由来和脉络,需要指导和完善。我们要重视地名文化,呵其成长,推其蓬发。盛世拾贝人,见笑说痴。 正 阳 四 村
阳 城 屯 宋末,为防匈奴入侵,国家在此设防建屯,以唐名相“阳城”取名阳城屯。屯东面建有烽火台(墩台),毁于20世纪70年代。 资料来源:1、唐名相,见运城报《地名与人名》2、宋时阳城被神化,元时达顶峰。 正阳 昔时哟硕(yo shuo)近时正阳,不知阳城,一村三名好困惑。官方名:清以前阳城村。村西北近千米有阳城屯,因屯而村阳城村。百姓名:哟硕(笔者加)一直沿用至今。始用阳城名时,村民不知阳城意,后知“城”就是永济的方言“硕”,翻然醒悟“哟——硕”。“哟硕”村名从此出,竟不知自己的村名是阳城。官民通用名,正阳。惊讶之语出“哟硕”,不会写。名不正,言不顺,又受阳城屯,芮城阳城之扰,遂于民国初年改“正阳”,村民欣然,官民通用。现既是该村的自然村名,又是辖东昭德,阳城屯,永祜庄三个自然村的行政村名。证举:1、阳城,见清光绪丙戌年(1906年)永济全境图。2、“城”永济方言读硕的村还有长硕(chuoshuo),陶硕,分别读作长城(changcheng),陶城(tao cheng)。 东昭德 2800年前,西周召公府邸,那时周厉王外巡,将太子(后周宣王)托匿于此。叛军闻之掳太子,召公以亲生之子充太子。太子生,其子死,召公获溢号“德”。以后为彰显村“德”性,因府邸位东,该村取名东昭德。坟莹位西西昭德。公元1959年建三门峡水库,国家行动,1961年移现址。 资料来源:市政协出《蒲坂记史》。 永祜庄 黄河滩涂村,原名王家庄。村有四户,王、任、张、徐家。公元1925年移现址,取名永祜庄,即永远幸福的村庄。 据离休教员张云峰口述 附: 明史 正阳四村,正阳自然村人当书记时,臆想着依村而屯、庄(正阳屯、正阳庄),年青人不知,也不以为然。东昭德人当书记时,妄者胡诌“你们这些滩虎,怎占我们的领地?”喊叫着要独立,村主任平和。阳城屯人当书记时,盛世明史,依变因(不是依村而屯,而是因屯而村)。“一切都得围着国家转,我们阳城屯是国立。”行政村三份平。阳城屯先建国家立,东昭德,国家行动位置中(含永祜庄),正阳是行政村名全市红。合和一家人。 证举: 一、何屯能以名相名?只有国家为;二、阳城屯建有军事设施——烽火台(墩台),说明是军屯;三、屯,村人多,设施也比较全,有古槐,有戏台……;四、现在正阳自然村的人,只知自己是哟硕人,正阳人,而不知自己原是阳城人,一村三名。屯始终如一为阳城屯。 眷 恋 老村何处?波涛下,滩野里,未留宗迹。她来到另一处,开辟了新天地。枝繁叶茂,根仍系原处。三门峡移民,已经60多年了。不思量,自难忘,故乡之情,时时绕心头。我计划再去一次故乡。茫茫滩涂,故乡何处?昔日之痕,荡然无存。难怪当地60岁以下的人惊愕,这里哪有一村?在老者的指引下,我寻觅到村池泊。这个儿时的乐园,现在只剩下肚脐一片。栽了几棵花椒树,打理无荒。有了池泊,就有了准星和坐标。池北大巷通滩路,池西与古官道交叉通蒲州(古城)。不过现在都成了柏油路,沿路辅电塔吊,路旁麦苗儿青绿。池位村西头,东引黄渠斜穿。上坡三沟(大坡、小坡、北坡)路全断,没法近看。村南西周古遗(土寨)快推完,正在修的沿黄旅游路如火如荼。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幸亏有此池,今往相连。不过近几年,它也会被很快推平。舍已之身,留下盎然。村有一九十老妪,成天吵闹着死后埋老村。“老村有什么好?”女儿心烦。故乡情未了,眷恋扣吾心。她们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全部,死后遗骨埋故里。子孙不能忘,民不忘,国不忘。正是有这种奉献精神,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2020年3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