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方村村北古官道
乔有国/文在我们村——盐湖区冯村乡太方村村北边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条官道,当地人称它为官路。官路,顾名思义是以前的官方大道。
在官道北边每隔一段路程就会看到一个高大的土堆,听老人讲比较粗壮高大的叫堆台,上面是平的;比较细尖的叫将台,上面几乎成了尖顶。人们常说:“十里一堆,八里一将。”距太方村东8里远的冯村有一堆台,村西边约2里和张村交界处也有一个堆台。村东小张村有一个将台,村西也有一个将台。
堆台和将台可以说是官道上的“里程碑”。它的作用不仅于此,还是一个官方驿站所在之地,就像现在高速上的服务区一样。那时,没有电话,传递圣旨、情报都靠骑马飞报,为使消息快速送达,往往是换马不换人,而换马需要去往堆台或是将台。
我们小时候见到的堆台底为正四边形,宽度约10米,高约15米,是实心的,没有洞穴,应该是历经几千年后形成的。刚修建的或是原来的堆台,应该比这大得多,周边应还有驿馆供人歇息。而将台好似一个毛笔头,比较细长。
还有人说堆台就是烽火台,边塞有事,白天燃放狼烟,晚上点火,消息很快就会传递到京城。狼烟四起、烽火遍地,就是这种情形的生动写照。
在村东官道的南边,还有一块地叫“教场”,传说是古代训练兵马的营地,足有百十亩大。可以想象那时战鼓擂动,战马嘶鸣,场面多么壮观。
而村西官道的南边有一片瓦渣地,传说是舜帝暮年的行宫。可见,这官道历史之久。
古代皇帝是否来过此地不得而知。据老辈人传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路过官道两次。
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天津失守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居庸关,过太原城,一路南下仓皇逃往西安,路过我们村。第二年回北京,他们再次从我们村官道路过。
过后几十年,官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听奶奶讲,1949年解放军进军大西北时,人们是在村北门口大道边欢送解放军的。
从我们记事起,官道就变成了一条小河,大多数时候都有清水流过。
到了秋天,阴雨连绵,河水渐长。那时没有桥,人们上地下地往往要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蹚水过河。
最令人兴奋的是站在官道河边,看装满玉米穗的马车过河。一到河边,赶车把式把哨鞭擂得叭叭响,嘴上喊着:“驾!驾!驾!”三头骡马伸着脖子,迈开四蹄一冲而过。这时,我们也在一旁呐喊助威,那阵势真像冲锋号吹响,大家齐心往前冲。
后来,生产队在河上修了一座砖拱桥,解决了过河难题。
1958年发大水,我们村及上下游好多村庄被冲毁。1959年,政府组织在官道河上游修了条新河道。老官道几乎没用了,后来,人们将其填平种上了庄稼,官道彻底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地名:官路壕、官路边等。
几千年来,官道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经历了无数次金戈铁马的战斗。一条赫赫有名的官道,最终变成了一条小河,变成了最平常的田野。
或许再过若干年,连官路壕、官路边这些地名也会消失,但还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记得,太方村边曾经有过这么一条官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