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1-14 10:10:09

董狐直笔:绛县董封村 村名记良史


“董狐直笔”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畏权贵的正直史家。这一成语典故源自《春秋左传》,涉及晋国的史官董狐和卿大夫赵盾。

众所周知,绛县史称故绛,曾是晋国的故都,见证了晋国走向春秋五霸的历史进程。很多相关的成语便出于此,比如,表里山河、绛县老人、调虎离山等。在绛县安峪镇有一村庄,村名就来自良史董狐。

相传,晋襄公去世时,儿子晋灵公仅有七岁,晋襄公便托赵盾辅佐执政。没承想,晋灵公长大后不务正业,喜爱奢华,肆意妄为,十分残暴,经常滥杀无辜,群臣和百姓敢怒不敢言。赵盾几次进谏,规劝不成,反让晋灵公起了杀意。

当时,晋灵公十分宠信大夫屠岸贾,两人商议后,派人去行刺赵盾。不料刺客来到赵盾府上,看到赵盾四更天就起来等待上朝,被其忠心为国所感动,不忍下手,一头撞死在树上。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假意召赵盾进宫喝酒,想用一只训练好的猎狗咬死赵盾,不料这一诡计被赵盾的侍卫识破。晋灵公大怒,下令誓要拿下赵盾。

赵盾只好出逃避难,可还没离开国境,便听说晋灵公被自己的族弟赵穿一箭射杀。原来,当时逃亡途中,赵盾遇见打猎归来的族弟赵穿,赵穿让他先别离开晋国,自己有办法。赵盾回应:“我暂时在河东等着。你万分小心,别再惹出祸端。”赵穿回到城中,用计取得晋灵公的信任,后又以搜罗美女为名,将屠岸贾支开,接着,便在晋灵公到桃园喝酒游玩时,指挥将士把晋灵公杀了。

之后,赵盾回朝拥立了晋襄公的弟弟、晋文公的小儿子、晋灵公的叔叔黑臀为国君,这便是后来的晋成公。

尽管晋灵公昏聩,但族弟弑君,对于世代忠良的赵家来说,名声始终有损。于是,他找来太史董狐,想查阅下朝廷记录大事的册子。

只见太史董狐不写赵穿弑君,而写“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大吃一惊:“不是这样的,谁不知道灵公被杀时我逃亡在外,怎么能将弑君之罪归于我呢?”

董狐耿直地说:“你是正卿,国家大事全由你掌管!弑君者‘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此话意思是,作为执政大臣,你擅离职守,逃亡未离开国境,回朝却不讨伐反贼,反而包庇,凶手不是你是谁?赵盾听后虽不满,但并未动怒和辩解,就这样背负了罪名。

虽然晋灵公荒淫无道,但毕竟是一国之君;虽然赵盾被逼无奈,但包庇纵容赵穿毒死晋灵公是真。太史董狐不畏强权,秉笔直书令人敬佩。

后来,孔子作《春秋》,赞叹董狐是古来优秀史官,书写合法,不为隐讳!文天祥也在《正气歌》中列举历史上英雄为信念而坚决斗争的事迹时,写下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反观这一故事,董狐能名垂青史,其实也离不开赵盾的宽厚大度,如果赵盾斤斤计较,那董狐必死无疑。史官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不为尊者讳,在晋便是董狐笔。赵盾开明卿相,虽有异议,却尊重史官,不予加害,此等胸襟,更见其伟大。

而晋成公也没有偏向有恩于他的赵盾,还将董狐视为良史,后来还封赏了董狐食邑之地。之前记者去绛县采访时,绛县博物馆原馆长苏文芳告诉记者,如今的董封村就是当时董狐的封地。董封村最早叫清河村,因为离村不远处有一条清河,后来被赐给董狐作食邑之所,才改名为董封村。

今天的董封村有一座元代风格的戏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此戏台仅是原泰山庙的附属设施,可见原庙宇的宏伟壮观。能有如此规模的庙宇,修建想必极耗人力和物力的。虽没有文字记载,但董封村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村里曾出过一位宰相和一位御史为村中建路、修庙,留下了一段佳话。民间传说折射着历史的影子,说明此地人才辈出,正是“董封直笔”的故事彪炳史册,代代流传,激励着后人敢于坚持和追求真理,做人做官要不畏强权、恪守职责、勇于担当。

史官,古代极为特殊的一个职位,他们肩负着记录历史、维系真实的责任,正是因为其存在,今人才得以窥见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变迁,“以史为鉴”。纵观二十四史,即便是盛唐大宋,也难免为尊者讳,隐去了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由此,更显得董狐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难得,无怪乎,他被作为史官之典范。

“董狐直笔”这一成语典故告诉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应不惧权威,遵循正义,坚守原则,讲正气,立正德。“董狐直笔”开创了史学秉正的传统,也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史官。

薛丽娟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狐直笔:绛县董封村 村名记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