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7 天前

”马家庄“缘何改为”马家巷“?


马家巷这一村名来历,因缺乏详细准确的记载,只能结合考古发掘、民间老人的说法考证,再从个别家族家谱记载、旧碑文、旧物等加以判断。

村里流传一句老话:“李家胡同马家巷”,据李家后人讲述,按其家族族谱记载,大约在公元1350年(元代)就有李姓先祖在这里居住,并取名李家胡同,若干年之后才有了马、黄、董、彭等姓族迁入,之后逐渐有了马家巷(当时可能就是一条巷子而已)。再后来,马姓一家开枝散叶,繁衍旺盛,发展人数远超越其他姓氏,家族力量随之日益壮大,村名就叫做了马家庄,即马家巷村的前身。据村内年高望重的耄耋老人马帮稳回忆,他童年时见到村东门楼处的香炉,上面的确刻有“马家庄”字样,制造年月为1798年(清嘉庆三年),也有人见过一村民家坟地的老墓碑上确实有“马家庄”的字样。

马家巷位于稷山西部,距县城10公里,往西距黄河 16 公里,隶属稷峰镇管辖。马家庄又为何更名为马家巷? 一般“庄”要比“巷”要大,村名由大改小,据推断是光绪三年史无前例的大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导致人口锐减,随后便改“庄”为“巷”。但据县志记载,村名更改“马家庄”大约是大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

马家巷村名最迟出现在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县城重修稷王庙碑刻,无论如何,马家巷村名沿用至今,历经近几百个春秋,村庄依旧以马姓为主。至于更多的村庄名探源,留待有心人继续挖掘考证。    

根据现存于马家巷东南的仰韶文化遗址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聚集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村在此地修建鱼池时,挖出石斧、石锛、瓦罐等物品,经稷山县文物部门查验,送省文物部门鉴定,确定为仰绍文化遗址文物,距今大约 5000年至7000 年。这处遗址现在的保护人是该村马红俊。

马家巷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通八达。村庄位于村门楼之北约1公里处,这是1964年村庄往北迁移之后的新村址,原址在108国道以北与铁路以南之间的区域,距离河滩较近,为防水患,支村委多方商议后做出迁移决策,最后全体村民在村庄之北开拓荒地,兴建家园,而旧村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经过大力平整成为新的耕地,称为“老村子”。


忠魂昭日月,豪情耀山河。1939年2月,中共稷山县委(汾北)在马家巷村建立中共汾北区委,县委组织委员李银来兼任区委书记;8月,中共汾北区委撤销,改设中共东北区委和中共西北区委。马家巷人李银来是稷山县早期共产党员和重要领导人之一,1937年,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担任中共稷山县委(汾北)组织委员,曾先后介绍马迎龙、曹海德等13名同志入党,对共产党在稷山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县委迁来不久,就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县委的各项工作就迅速开展。

1944年,在党的抗日纲领的宣传感召下,马家巷村进步村民数次与路过的日军散兵进行战斗,曾杀死两个日本兵,并把缴获的两支**送给了抗日队伍。1950年11月19日,稷山五区发生了杜启明反革命暴乱,马家巷民兵接到命令,积极参加战斗,勇敢作战,受到表彰。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马家巷村仍然是汾河北岸我党坚强的革命根据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18年,村里创建了“稷山县马家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北以丘陵为界,与化峪镇的南位村相邻;村南以汾河为界与蔡村乡坑东村隔河相望;村东与姚家庄村接壤紧密,两村人员互访频繁;西与西店头村土地相连,两村人常年隔着一道田埂耕耘劳作,宛如一村。


旧舞台也称庙院,是马家巷具有地理标志性的民间标准建筑。其座南面北,体态雄壮高大,口面宽敞,细趣风雅。宽大的口面由两根精雕细刻的方石柱支撑,石柱刻有该村书法家马恩来之父马同吉书写的舞台对联:“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东西汉南北颂人物备考。”庄子庙位于龙沟口西侧高丘土岭上,原始庙宇因日寇修筑岗楼而毁坏,只剩残垣。2003年在原址处又另建庄子庙宇。建成后,庙宇钟灵秀气,质朴无华,展现了古圣人崇德求实,仁爱纯朴的美好传统风格。关帝庙位于东沙道南端东北角处,建筑坚实古雅,美观精致,从前是人们仰慕崇拜之地。解放初改作代销店、民校。老村西南角火神庙,庙宇座南面北,建筑甚是壮观。火神爷是人们祈求富贵,护佑平安、祛病消灾的神灵,村民尤为崇拜信仰。每年正月二十三是火神爷的生日,以后就将这天订为该村社火时节,以示纪念。另外还有三官庙,马家祠堂,青龙寺、四大明王遗址,都是很有声誉的景观。

马家巷村在民国8年(1919)划区辖村属第一区辖;民国37年(1948)属四区下迪行政村辖;1953年属下迪乡辖;1958年为卫星公社(驻化峪)姚家庄管理区。后为下迪公社马家巷生产大队;1984年为下迪乡马家巷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乡并镇,城关镇、管村乡、下迪乡、杨赵镇合并为稷峰镇,即为稷峰镇马家巷村民委员会。2020年,合并行政村,关家窑村、马家巷村合并,改名西坡行政村。

马家巷村截止 2022 年,全村有马、李、黄、刘、崔、董、史、宁八个姓氏(人口以马姓居多),396 户人家,6个居民组,1645人(以户口在本村计数),党员 49 人。全村土地3000 余亩,耕地288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村庄。2020年村民可支配人均收入8800 余元。先后荣获“山西省生态村”“山西省人居环境示示范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省级平安村”“运城市文明和谐村”“运城市依法治村先进单位”“稷山县最佳示范社区”等三十余项荣誉称号。

文图/杨继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家庄“缘何改为”马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