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7 天前

阳平舞台宁翟钟,下迪东门赛过京——宁翟村名来历


宁翟村因姓氏命名。南宋时期有宁、翟两姓迁居于此,故命名为宁翟村。村始建于宋金时期,有宁氏、翟氏族人在此垦荒建舍,以两家姓氏命村名;随后,有姚、陈、王、张、曹等姓陆续迁入。

民间流传:“阳平舞台宁翟钟,下迪东门赛过京。”从前在稷山及河东大地,宁翟村普照寺的大钟楼可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全村东迁至现址。从现在南北街
北端关帝庙向西约三百米,紧靠东边有一条南北大道,两路相交处西北角即是普照寺和大钟楼所在位置。现为第五居民组公共地。大钟楼位居于寺院南边,建于大金大安二年四月十五
日,距今812年之久。大钟楼一万八千斤余。钟楼高二层四丈许,第一层高一丈八尺,呈斗形,底层下边四边各两丈。下部有石砌,上部为砖砌。从一角可以拾级登上二层。一层斗形建
有南北洞子门,可通古式大车。第二层高一丈八尺,平面为正方形。四角立四柱高一丈多,皆过揽粗。上有四梁四坡四檐,四角皆是飞檐凌空,系亭式建筑。都以彩瓦为厦坡厦脊。脊
顶高约七尺。顶端为金色宝顶,金光闪闪。内顶为八卦形木结构图案。大钟悬挂于二层横梁上。钟下是一圆形空洞直通下层。一边梁上悬吊一大木墩,村里有重大事情以撞钟为号令。
椽梁柱皆以五彩装饰,十分壮观。如此雄伟壮观的大钟楼,充分彰显了宁翟村民的聪明智慧,遗憾的是约于日寇投降前村人将价值千金的瑰宝卖给河津西王村炉院化为铁水。钟楼南是
东西大道,路南边建有一座高两丈宽两丈砖雕屏障,装饰典雅,与钟楼相辉映。

普照寺占地面积六亩多,是一个长方向的。北殿五间为大雄宝殿,建于大唐初年,南殿五间建于大明泰定六年。南北二殿高大雄伟庄严肃穆,且有东西房数十间,寺院门开东南。北大
殿塑有观音菩萨佛像。据现存东大街天地庙里大明万历九年十二月吉日“普照寺神像记”碑文中记载:因佛像已绘年久日深破烂不堪。文官程德金和主持僧善桂等同心戮力各捐资重塑佛像
三尊菩萨,护法神各两堂。以五彩打扮并以金装饰佛面及相关部位。寺内有主持僧及僧人近百位。固此焕然一新金碧辉煌,香客云集,名扬四方。

南北大道北端有一座土地庙,西有一座泰山庙。泰山庙十分壮观。从北向南,土地庙、普照寺和大钟楼,牛王庙、观音庙、龙王庙,同处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

明隆庆年间,知县孙倌设阳平里,辖宁翟、阳平等四村;清康熙年间,村向东迁至现址;民国8年(1919)划区辖村,属第一区辖;民国37年(1948)为四区宁翟行政村;1953年为宁翟乡;1958年为化峪公社宁翟管理区;1962年路村公社宁翟生产大队;1984年即为路村乡宁翟村委会;2000年稷山县撤乡并镇,为化峪镇宁翟村民委员会。2020年,合并行政村,宁翟堡村、四合庄、宁翟村合
并,改名宁翟村。

村东至路村庄,西至阳平村,南至宁翟堡,北至四合庄。地处半山区,海拔465米。全村共有居民611户,分9个居民小组,2333人,全系汉族。耕地面积2.4333平方千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
为主,畜牧业以猪、鸡、羊养殖为主。名胜古迹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国学士陈公德的寿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阳平舞台宁翟钟,下迪东门赛过京——宁翟村名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