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模范王真五战百亩乱石滩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盐湖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植树造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笔者愿以《盐湖区三个造林模范的记忆》为题来颂扬中国共产党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面的丰功伟绩。1956年,解虞县委来了一个第二书记王真,是他带领群众掀起了“百里乱石滩”造林运动
1956年10月的一天,一个身材瘦小,穿着朴素的年轻人,在解县火车站下车后,自己扛着行李卷,一路步行来到解虞县委机关,他就是新任解虞县委第二书记王真。
1958年,解虞与安邑合并,他仍任运城县委副书记。
他分管农业,经常骑着自行车上山下乡,走村入户,搞调查研究,看庄稼收成,看农民口粮,看村里村外的树。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他向县委提出一个建议:要把农业搞上去,就必须先植树造林。只有用树木形成防风林带,才能锁住风沙,保证小麦丰收。
从此,他与植树造林结下了缘,一干就是20多年,一直干到他病逝为止。
最震撼人心的是“五战百亩乱石滩”。
百亩乱石滩,位于中条山下,牵扯到东郭、解州、西姚、常平、席张等5个乡镇、38个自然村,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3公里,总面积5.4万余亩。
那里,“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大、土少、草杂,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受狂风肆虐,亘古荒凉,大石如卧牛,小石如狗头,是一个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不毛之地”。
从1972年开始,王真就发动沿山一带5个公社、38个大队和地、县两级机关、团体、企业、厂矿、学校、部队,在百里乱石滩上植树造林。
计划一提出,就有人反对:那里布满了石头,常年荒凉到一棵草都不生长,怎么能造林?
王真却说:你听说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只要我们能天天把乱石滩的石头搬出去一些,又天天用肩把土扛进来一些,再把甜水从摊外运进来一些,不就能造林了吗?!
于是,他把指挥部设在乱石滩,亲任总指挥。在乱石滩上造林,关键是要取石换土。王真与专家、科技人员及当地农民摸索出一套“四个一”办法:“开挖一米见方的石窝,回填一立方好土,浇灌一百斤甜水,保栽保活一棵树木”。
1972年,他就按照“四个一”的办法,当年投工63万余个,造林1.8万余亩,栽树277万余株,使防风林带初见雏形。
1973年7月,运城迎来首次国家级林业工作会议,王真代表运城作典型发言。中央林业部杨立功部长检查验收乱石滩绿化后,连声赞扬道:“运城的干劲,了不起,了不起!”
五年时间,乱石滩上的3万余亩土地全部绿化完成,植树534.9万余株,建起22行树的防风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中条山下农业发展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乱石滩造林,把王真累出了病,县委让他到稷王山这个天然氧巴里去养病。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在稷王山上开展调查研究。几个月后,他向县委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说,后沟一带,丘岭连绵,有石有土,何不建个果场?既改善了农民生活,又绿化了生态环境。
后沟果场,有550亩,经他上下协调,他向省里申请了资金和编制,并发动城里广大干部职工轮流上山,与当地老百姓齐心合力,用一个多月时间,栽植了1.5万余株红五星苹果。
拿到北京参评后,因果形、风味、色泽、肉质均压倒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的美国蛇果,被国家评定为“山西5号”优良品种。
数年后,山西5号红星苹果就成了当地农民的主导产业,实实在在地鼓起了老区农民的腰包。
王志英 雷永元/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