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4-12-14 16:54:23

李老庄村名有史可查,有据可考


 李牧像

稷山县西社镇李老庄,商朝时称长修县,后又称甘取乡,再后来称孝村,最后才取名李老庄。在拆稷山塔时出土的捐银薄上没有李老庄字样,唯有甘取乡之记载。
经考,该村名称的由来有如下根据:

一.稷山金石:

王育昌先生著的稷山县金石类编目录,幢塔类中,金代(即1115年——1234年)世宗大定四年十月李老庄有李将军祠香幢一迹。可见历史有字为凭。

二.城门字牌:

我村有大北门、小北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南门城门楼上中央嵌有一块长方形石字牌,上凹刻有仿宋正楷四个大字“李将军寨”。可证李牧将军在此扎寨。不幸的是,此字牌已流失村民家中,没有真迹收存。

三.石碑为证:

乾隆25年,村里所建的玉皇大庙碑文写道:“庙内西南两间所塑武安君神像粤稽君李讳牧,战国时赵之良将也,世居太平县,因其子荣以孝著,后人以其孝,故村曰孝村。荣之子佐车,韩信常以师事之,此因君之遗风也,当年建寨于此庄,后人因名其曰李老庄。夫老者并尊君之意也。志云:其庄李姓者颇多,人相传为其后也。当年战无不克,守无不固,至今史册昭然。余以不必蛇足,但自君立寨于此,而吾辈等世奉祀而不可替者也”。可考真属李牧之寨。

四.地名有理:

村西北约二里,有地名李家滩,系李君养马牧马之圣地也。李家滩东边有挂甲崖,崖上长的酸枣刺刺钩朝上,将士们练兵休息时,脱衣甲挂在刺上,不至于掉下来,故取名挂甲崖。村西二里许,有地名教场,此地平坦广阔,是君屯兵练武之良地。村东有马道,是君跑马习武之道。村里有东街西街两条大街十条东西走向小巷串连相通,利于将军在村里巡逻查寨,站岗放哨,防夷御敌。

古老的李老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巍然屹立在稷山东北边陲。既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又有可歌可泣的英贤业绩。世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的李老庄人民,正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史创业史。

作者 :权保骏,网名骏马奔腾。致力于田园,躬耕垄亩。热爱诗联文学创作,鲜有获奖。喜欢饮食评论。稷山诗联学会秘书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老庄村名有史可查,有据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