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
诗曰:
大佛寺立土崖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甘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坡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景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无论是严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来稷山大佛寺拜佛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近九百年来,大佛寺的香火鼎盛至今。说到稷山大佛,就不能不讲它的传奇故事,道一千说一万,都是为大佛增添传奇和神秘。有一段美好传说,讲大佛是从天而降。
传说,天庭上有个英俊的青年人,他的官职并不大,就是玉帝大殿一个守卫。有一天他闲着无聊,就决定下凡去人间看一看,他趁镇守南天门的巨灵神打瞌睡时,偷偷下到人间凡界。他踏着云头到了晋南这个地方稷山,走在喧闹的大街上,忽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俩一见钟情,双方相爱了。
天庭玉帝大殿发现有个守卫失踪了,便急忙将此事上奏玉帝。玉帝派千里眼顺风耳两位天神速去查看,一查才知道他已经与凡间女子有了一段姻情。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守卫在人间已过了好几年的田园生活。偷下天界就是犯了大忌,所以玉帝派托塔李著名演员率领天兵天将将他捉拿归案。天兵天将到了稷山这片土地时,这个守卫已经感觉到头顶那片乌云里,布满了天兵天将。他清楚自己已经无路可走,必须回天庭接受处罚。
此时,男子与恩爱的妻子相拥泣泪道别,他想把自己衣袋里的装的一尊金佛送给妻子当做留念。可是他刚刚把金佛拿出,天兵天将已经到了他的跟前,他和天兵天将在半空拉扯时,那座金佛从手中脱落,刚好落在现在大佛所处位置。金佛身体落下的那一刻,就变成这尊土佛。有诗赞道:
和风吹,卷帘处,古寺月下披翠影,长须绕檐住。
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在红尘。岁月自轮回。
一炉香,烟袅袅,梵唱声声唤心归,光明犹已在。
苦修持,证无生,慈舟渡人知多少,云海无边际。
凭栏望,凝心听,莫言人生恍若梦,万物皆有情。
诗曰:
高阁楼层入碧霄,
登临此日喜僧招;
窗中云度晴飞雨,
槛外河流暮起潮;
礼罢香灯如见佛,
坐来钟声忽闻诏;
他时免向庐山隐,
已卜青林远市朝。
读罢明代稷山进士、河南辉州知府王时济的这首《游大佛寺》,昔日的清凉院便尽现眼前,它的楼台高耸,气势磅礴,它的幽静高远,美丽超拔,它的香烟袅袅,佛号声声,晨钟暮鼓,僧众云集,分明非一般的禅林寺院。知府大人甚至拿它与庐山相比,勾起人想象无限,远古的大佛寺,因这美丽诗句更加吸引游人。
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佛阁寺”,因寺内有一巨佛,故俗称"大佛寺"。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7米多,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过阁楼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高20多米的土雕大佛,绝不仅仅是“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一名句能够表达的。
你若站在大佛脚下,立刻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低微。历史上对此曾有“三晋第一奇观”赞誉。有谚语云:“稷山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 三省十八县,来到了稷山,不图赚大钱,为把大佛见。”、“土佛看稷山,石佛看乐山”等等,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稷山大佛的高大威严和盛名。和全国诸多大佛相比较,稷山大佛位居前列,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面对如此美仑美奂的土崖艺术巨雕,由于史料的极度缺乏,我们往往禁不住要猜想当年开崖造像时,工程的宏大和艰巨,猜想当年艺术大师们恢宏博大的艺术气魄和精湛绝伦的艺术手法。然而,几则民间故事传说,却将我们费劲的猜度轻轻地拂下心头。一团佛国的神秘,随之充盈于胸。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大佛在山崩地裂、走石飞沙轰隆隆巨响当中,从土崖下突闪出来的。有个孩子经常在土崖下悠闲地放羊,一连好多天,都听见土崖上有人在喊:“门开了吗?门开了吗?”,放羊娃找了好多地方,都找不见人影,声音也不知从哪传出。
这一天放羊娃正在土崖下放羊,又听见“门开了吗?门开了吗?”,声音越来越宏亮清晰。好奇的放羊娃四顾却无人影,而问声却一声紧于一声。于是,放羊娃便顽皮而随意地应了一句:“门开了!”随着这一声回答,忽然山动地摇,一时金光四射,天地为之一亮,同时香气弥散,妙音彻空。
受惊发呆的放羊娃回神清醒后,发现已有一尊大佛端坐莲花盘上。并非是人们想藉以传说来有意消隐或否定古代艺术创造者的劳动和功绩,而是觉得如此高大完美且神圣无比的佛尊,怎能是普通的人们能够雕刻创造出来的呢?仿佛只有上天和神灵的手段,才可般配这绝伦的艺术和佛祖的神圣。
大佛为坐像,通体高达20余米,宽度7米多,座下是莲花盘,虽然年代久远,色彩依然如故,显得越是深沉。大佛面带微笑,端坐慈祥,头饰密集螺髻,双目明达,神光祥瑞,左手下垂,扶在左膝上面,右手上举,呈“说法印”佛手状。这也是大佛的“无畏印”, 这表示大佛渡生之愿,能令众生安心无畏。
其中还有一段优美的故事。说是大佛诞生不久,汾河突发洪水,庄稼被淹,房舍被毁。老百姓叫苦连天,纷纷拥至大佛脚下,焚香叩头,以乞保佑。佛发慈悲,轻施佛法-------无名指稍稍朝汾水河一指,洪水立即消退。谁知佛指刚收,河水又泛上岸来。为永护百姓,大佛索性将无名指永远地屈指汾河。这故事除了反映老百姓渴望降服自然灾害的愿望外,更多地意思,则是宣扬了大佛关怀众生苦难,一心解救普渡众生的伟大胸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