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法宝寺,后有稷山县
法宝寺建立于五胡十六国的前赵时期(公元316年),是山西省最早的寺院之一,比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高凉为稷山还要早282年。这座兴盛了1700多年的佛教圣地,在解放后被人为破坏。
法宝寺唐时期法宝寺属马壁峪吕香县。元明时期为稷山古八景之一:“悬崖玉溅”。民国时期属乡宁县。寺两边有东西金刚山,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溪水潺潺。
罪恶滔天!盗伐之家必有灾祸天报
现存的遗址,还有用石块盖的拱形佛殿,基本完好。佛殿旁的大型石佛,前几年已由运城市文物局李百勤等专家专程考察,确认为东魏-----北齐时代的佛像,是运城行政区范围内最古老的佛像之一。近年来被不法分子用电钻锯走了佛头,最近又被锯掉了左手。但是佛像的主体部分还在。
老树已经长成与岩石一样颜色的老根
远途所见建筑遗物随地遍布
大观年间碑刻
滴水岩(悬崖上刻有明代稷山书法家梁刚书写的“滴水岩”三字)百里,在黄华峪东,自郭家碛入小涧,经井榆村三石山,壁立百余仞,如猱升木行,稍下岭为东天门,中建法宝寺。碑载:唐太宗敕赐。北山赤壁千仞,壁半经悬桥入龛,偏东楼阁亭房数楹,正中滴水不盈不涸,邑景此其一也,东西山皆连,北山而中断,若门,高数仞,名东天门、西天门。寺后构石殿,內石佛像三名,无梁殿,钟楼完好,余俱倾。前人有诗记。刻石寺南五里,有泉名莲池,又名龙井,从山腰引入山门村,一日灌田亩许。
网上查得是北齐佛像,因头部凿毁,从面像上无法辨认其时代,像地表上高约5米,宽约4米,厚约3米。
无梁石殿
镶嵌石碑被盗
殿顶已塌
前殿石墙
北宋大观三年
法宝寺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东西金刚山环抱,泉水曲折,风水极好。
西金刚山
东金刚山
滴水岩
自然形成洞穴,泉水是从洞壁间渗出来流到石凿圆形的坑里,故名滴水岩。
残碑
如果没有雾霾,稷山县城应该一览无余。
有一人工开凿的山洞,正面及东西三面皆有神台,佛像均被盗窃。东壁一处摩崖石刻,民国十七年仲春,邑人王堉昌题“灵泉”二字,字体隶书。
民国晋学家王堉昌(1876~1938)字养斋,号高凉迂臾,稷山县城南门人。民国时期山西著名金石家、晋学家。
稷山县城南门内王家世有名宦,科第相望,簪缨不绝。其父王畴五系稷邑乡贤,王堉昌幼承家教,从童年开始,在其父的教诲下,对金石考据即产生浓厚的兴趣。
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反洋运动,山西被停止科考,王堉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陕西中举,成为辛丑科举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一,就读于山西大学堂中斋,光绪三十一年毕业,授予贡生名义。
辛亥以后,1912年至1937年,历任河北省武安县知县,山西省榆社、盂县、太谷、汾阳、五寨等县县长,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第二科科长及省府代等职。
他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勤于治学,精研金石,兼渉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砚石印章能剖析微茫,辨其真赝。所历各县,从政之余,辄历乡村,爬山涉水,亲作征访,亲自传搨,或托人调查抄录,积成巨帙。著有《盂县造像录》《盂县金石志略》《汾阳金石类编》十卷、补遗六卷、《稷山金石类编目录》《愚民春秋》《明朱沧起先生文集序》《山西省道县沿革表》《山西省各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历代编处纪元表•都邑世系表》及重印《二妙集》和《年谱》等。
光头和戴官帽卡通人物造型,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石窟右侧,有明代稷山书家“小斋”题刻“滴水岩”三字,笔划极为肥厚,是“滴水岩”一名最早的实证。石匠薛進良。
小斋为明代稷山书法家梁纲之号。梁纲,字正夫,号承斋,山西省稷山县城关人,明嘉靖(1552--1567)年间著名书法家。纲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梁溥为明弘治己酉(1489)举人,博学广闻,曾任陕西延州教谕,后任南京国子监学正,并秦府长史,弘治年间纂《稷山县志》。父梁格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后任济阳知县、南京兵科给事中,有《窥易集》、《四书古义补定》。兄梁纪、弟梁维均有所著,兄弟三人被称为“河东三凤”。梁纲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嘉靖壬子(1552)中解元,嘉靖壬戌(156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管天津易州仓,督密云饷有功,悉以上闻。调任河南副使,上条改革建议数十事,受上嘉奖,并令全省遵循之。迁湖、广参政,后辞职归乡侍母。期间,旨请友荐均不出,日读写于“知止轩”书屋。所著《高梁生集》计13种210卷。梁纲喜临池,大小书法俱精,匾榜碑版,照映汾、晋,有“神笔梁纲”之称。县境现存有其碑文、牌匾;县博物馆保存其《重修稷山城碑记》一通。
嘉靖四十年造,可惜两块雕刻已不复存在。
僧人明鑑
漫山遍野的连翘
大路边破败的关帝庙和戏台,山门庄创建关帝神殿记。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十二月吉旦
文图/张雪涛 杨继红 黄建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