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高楼”——绿釉百戏陶楼
文物名片 主角:绿釉百戏陶楼
出生时间: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140厘米、宽41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杨颖琦/图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很久以前,我们就有许多关于“楼”的文字记载,那么这些存在于古籍中的“楼”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又将如何去寻找关于它们的历史印记?其实,在盐湖区博物馆,就有关于汉代“高楼”的实物见证。
走进盐湖区博物馆,一件来自汉代的“高楼”就可以为我们讲述关于这片土地上的建筑历史,它就是出土于盐湖区泓芝驿镇北古村的绿釉百戏陶楼。这座“高楼”通高140厘米,宽41厘米,通体施绿釉,色泽明亮,釉色均匀,至今看来仍保存得十分完好。陶楼为方形楼身,庑殿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3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序地挑出和收进,外观稳定又产生虚实明暗的视觉变化,还满足了遮阳避雨及凭栏眺望的需求。整体建筑模型宏伟高大,造型精细独特。
而在这“高楼”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在上面载歌载舞的乐人们。由下往上看,每一层平台都有横式栏杆,第一层栏内有3位乐人正在吹奏乐器,中层平台栏杆内有六男二女的舞乐人在婆娑起舞,而最上层的两个长条形窗里则坐着3位头戴尖形帽的官人,仿佛正在欣赏这场精彩的演出。
也许会有人好奇,这样的陶楼是做什么用的?就是这样的一件陶楼,层次分明,结构精巧,却受限于尺寸大小,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但它本身的建筑结构,其中所用的庑殿顶结构,上面短短的屋脊,形象的门窗,檐下的斗拱结构,都与当时汉代社会中的高级建筑一般无二。
“百戏”则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总称,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汉书·西域传》载,武帝“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渝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在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的倾心喜爱和积极倡导下,汉代百戏发展迅速,许多官宦贵族也纷纷效仿,在家中进行百戏表演。学者杨荫浏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写道:“汉代的百戏,内容相当多样,有音乐、有歌、有舞、有动作,有时还应用着活动的布景,与戏剧相仿佛。”可见当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已十分精彩。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正如我们从小熟读的《西北有高楼》中记载的那样,在汉代不仅有“高楼”,还有高楼上传来的“弦歌声”。学者李荣有先生在《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一书中也说:“这种诗中传唱的‘阿阁三重阶’的高楼,与出土所见陶楼的形态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肯定,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这种楼台式专门演出的舞台。”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绿釉百戏陶楼似也可佐证这一说法。
这件绿釉百戏陶楼不仅是东汉时期的一种建筑明器,也是研究汉代百戏表演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一件文物,其本身承载的文化意义更为重要。透过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汉代辉煌大气的建筑风格,更可以欣赏到当时河东地区人们的娱乐生活和审美意趣。
一座小小的陶楼,就像等比例缩小的现实建筑,向前来参观的人们生动地展示楼阁是如何分割的,主梁斗拱是如何建造与架构之上的……想象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家人在高楼登高望远,家中的乐人在3层高楼上演奏乐曲、载歌载舞,歌声、乐声随着风越传越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