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5-2-17 16:01:27

匼河村“背冰”盛况

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运城的传统社火“背冰亮膘”声势更加盛大。春节期间,农历腊月二十,在山西最南端,濒临黄河的芮城三角山地,“背冰亮膘”在人们一年的期盼中盛大亮相。

“背冰亮膘”是古老而奇特的民间社火,还是一项传统祭祀活动。每逢新春佳节,青壮年汉子身着短裤,头裹红巾,手敲锣鼓,肩背冰块,效仿古代作战队形变换作行进式表演。凛冽的寒风中,汉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裸露在外,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让人感觉到无穷的力量。融化了的冰水顺着他们的躯体直往下滴淌,可汉子们依然器宇轩昂,显示出惊心动魄的健与美。“背冰亮膘”饱含着人们的期待,“背冰”意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背冰亮膘”从农历腊月二十之前就开始准备。村民在自制的长方形磨具中,倒满水放在室外露天冷冻。背冰的参与者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他们相信“背冰亮膘”后,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病。因此,报名参加的青壮年十分踊跃。精美的红丝绸带和短裤由心灵手巧的妇女制作,那天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手艺。

这天,我有幸来到“背冰亮膘”的发源地之一,中条山麓的芮城县匼河村。这是一个古村落,村不大,但几条巷道修饰一新。人们偕老扶幼,从四面八方涌进村里,像逢集一样,本不宽敞的街道显得十分拥挤,村民们满面春风地为客人提供场地和板凳。“背冰亮膘”还没有拉开序幕,但一幅幅画面活脱脱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留给人无边的想象空间。

在村委会大院里,放着十几斤重的一块块长条冰块,参加“背冰亮膘”的青壮年裸着上身,刺骨的寒风仿佛对他们没有任何威慑。他们头系红丝绸带,身着短裤,相互切磋,谈笑生风。只见几位村干部模样的人,端着一杯酒递给赤裸上身的青壮年,大有“浑身是胆雄赳赳”之气概。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美酒都浓缩在酒杯里,它可以壮胆提精气神,又能提供热量、爆发力量。

突然,一阵鞭炮声响起,在升腾的礼花烟雾中,喧嚣的人群顷刻寂静下来。它向人们发出一个信号,这是“背冰亮膘”的前奏曲,龙争虎斗的比赛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鞭炮礼花声中,青壮年有的背起冰块,有的携起鼓,有的手执锣,威武雄壮的汉子甩动双臂,有节奏的鼓锣铿锵有力。亮膘的青壮年背着冰,箭一样冲出大院,来到黄河岸边的公路大桥。

当我随着背冰的青年快步而行,远处传来锣鼓声、号子声。我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终于挤到前面。

但见队伍中有一鼓手,身背冰块,敲着鼓点,有节奏地指挥着队伍行进。前后两翼是几个同样身背冰块、自带铜锣的人,他们踏着鼓点的节奏,击打出有规律的和声,声音浑厚且柔和。人们深深地被这种精神和表演折服,阵阵掌声热烈响起。

“背冰亮膘”的队伍后面,是披红挂绿的社火表演。“赶毛驴上会”“抬花轿”和“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社火,在震天的鼓乐声中轮番上演,极像一部动人心魄的荒诞剧。我仿佛也融入其中,按了按一颗激动的心,踩着鼓点,手舞足蹈起来。

民俗,它彰显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梦想,是我们古老文明遥远岁月的缩影。“背冰亮膘”,它属于运城,属于黄河,更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匼河村“背冰”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