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坞堆村的舞火龙
元宵节晚上闹社火,是清末探花王文故里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的一大特色,更是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与听觉的狂欢盛宴。
社火节目有打花鼓、扭秧歌、耍狮子、耍老虎、威风锣鼓等。而最精彩、观众看得最过瘾的节目当属舞火龙。
当晚,各居民组的社火到有喜事的人家进行踩院表演,结束后,便汇集到舞台下排队,准备一展风采。
火龙临进场前,按序排在入口处。前面是该居民组的标示牌,接着是两个白纸糊就的贴着大红剪纸的高照灯笼,其底部为正方形,顶部合拢。随后,是四盏大红灯笼、八杆彩旗及锣鼓队,最后是舞火龙。
火龙的龙头是用竹子扎好的架子,用白纸糊好,再用彩笔描绘。那灯泡做的一双眼睛闪着金光,两根龙须弯曲有度,龙角直耸。龙身是由白布糊好的,绘上蓝黑相间的龙鳞,每隔两米,里面插一根红烛,把龙身映得透亮。龙尾则是绑了一把大扫帚。整条龙有三四十米长,看上去气势恢宏,威风凛凛。
火龙要进场表演了,先放鞭炮以便打开场地。接着锣鼓敲起来了,“切切切——咚咚咚,切切切——咚咚咚,切切一切咚咚咚——”,有节奏的锣鼓声铿锵有力,回响在舞台上空。
绣球引路,火龙紧随其后进入操场。指挥的手里有节奏地舞着闪闪发光的绣珠,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动作娴熟优美。
舞龙头的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只见他双手握住支撑龙头的龙拐子,追着绣球,抡圆双臂,挥舞着龙头顺时针转几圈,又逆时针转几圈,下蹲、起身、下蹲、扭腰、歪胯、后退、前进……龙身随着龙头的摆动忽而左、忽而右,忽而又翻个身,忽而又扭作一团,忽而又伸展,盘来绕去,上腾下旋,身姿灵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引得现场阵阵欢呼。
最后面抓龙拐子的人则随着节奏,或把尾巴翘起来,或把尾巴拖下,或用尾巴“呼呼呼”地扫来扫去,同样生动灵活。
再看龙头前面那两名点燃龙火的人,每人一手举着火把,一手从旁边的篮子里抓一把松香,趁龙头高抬时,在龙口前方将火把对在松香上,而后迅速向上扬起。松香遇上火,“呼”地一下,火焰升起,犹如莲花盛开,恰似蘑菇云腾空。观众情不自禁地大呼:“好!好!”那喝彩声是对点燃龙火的人高超技艺的最好赞誉。
他们听到喝彩声,也更加卖劲,待龙头舞到恰到好处时又加一把火。此时,龙乘火势,翻飞腾跃;再来一把火,火助龙威,蜿蜒滚腾。操场上空,火光冲天,祥龙威风尽显。那场面壮阔、恢宏,震撼人心,喝彩声伴着锣鼓声响彻云霄。
本来龙头已向出口而去,可一听观众叫好声,便又返回来了。前走、后退、前走、后退,龙头转向龙尾,龙尾扫向龙头,又是掏花子,又是掏“8”字,又是一番腾跃,又是一番翻滚,似“真龙下凡”,似“大闹东海”,舞得个“天翻地覆”。
燃龙火得瞅准机会,一把松香扬在火把上方,瞬间火焰熊熊,火势冲天,龙头被龙火烧着了。“好火!好火!”人们高兴地呼叫着。舞龙人马上又换上早已准备好的龙头,龙又开始舞了起来。
也许你正纳闷,殊不知这是最好的结局,是最高超的表演,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因为“着”与“长”在当地的方言都读che。“着火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好日子长长、红红火火。火红,龙好,吉祥,如意。
盛况空前的舞火龙,是民间一种庆祝传统佳节的狂欢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愿这一传统文化技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杨爱兰/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