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四好”箴言碑刻——跨越千年的家风传承
文物名片:关帝“四好”箴言碑刻;出生时间:明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尺寸:高一百厘米、宽二十三厘米;藏宝地:运城关王庙。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文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与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运城关王庙,去认识一块刻有关帝“四好”箴言的碑刻,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力量。
众所周知,作为关公故里,河东大地就像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到处散落着与关公紧密相连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带着岁月的斑驳印记,向今天的我们静静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而本期的主角——这块立于明正德七年(1512)的关帝“四好”箴言碑刻,已然历经了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它通高100厘米、宽23厘米,由坚硬的青石打造而成,整体呈规整的条形。在碑刻中心部位,用篆体文字刻写着关帝“四好”箴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字体笔锋雄劲挺拔,运笔酣畅流利,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别看只有12个字,但这块碑刻却如同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寄托着高尚的道德追求,其影响力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将目光上移,碑刻的上部则用飘逸灵动的行书刻写着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赞“四好”箴言的《篆迹赞》:“读好书: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敫(jiǎo)者口吟;说好话:莠言虚妄,兰言实杯,九兰一莠,驷追不回;行好事:圣狂路口,义利关头,择行若游,急行若邮;做好人:孔称成人,孟戒非仁,小人穷冬,矩人盛春。”朱熹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字,对“四好”箴言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与深情的赞美。行云流水般的行书与古朴庄重的篆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场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细细品味这“四好”箴言,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好书,犹如与古圣先贤对话,我们能从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常言道:“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有温度和力量的。说好话,就是要求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做到言辞友善、真诚相待,时刻避免恶语伤人。行好事,是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举,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主动帮助他人,将正能量不断传递,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善举而变得更好。而做好人,则是这“四好”箴言的核心与精髓,它要求我们时刻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块碑刻,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运城关公文化与家风传承的珍贵实物见证。相传,关羽镇守荆州之时,曾告诫儿子关平:“凡将者,只好武,不识文,愚者也。”关平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勤奋认真地研读《春秋》,刻苦练习武艺,进步十分神速。关羽见此十分欣慰,于是挥笔为关平写下了这“四好”箴言。短短12个字,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也指明了人生哲理。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先辈的智慧与后人紧密相连,时刻告诫着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读书习艺,都应当以“四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现在,不妨稍微停下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透过这块碑刻,好好感受这份跨越近2000年的家风传承与智慧力量,细细品味其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杨颖琦/图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