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打铁花
“紫焰腾飞铁石魂,流星雨里织成春。”2025年元宵节前夜,有幸在临猗县果业公园观看了久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抬头仰望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铁花升空照亮天际,人们欢呼雀跃之时,我仿佛又回到童年时代观看打铁花的现场。记得小时候,家乡人把“打铁花”叫“打花子”。那时候,贫困落后的农村没有电灯电话,没有电视手机,一年四季难有几次娱乐活动,只是每年春节期间有敲锣鼓、踩高跷、耍狮子等社火表演,我最喜欢观看的还是打铁花。
每年到了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村里都要打铁花。当夜幕降临时,村民们就会陆陆续续来到村中央的池泊边观看一年一次的打铁花。记得那时候有一位姓猴的补锅匠,从河南逃荒落户我们村,他们一家住在村子中央的一座废弃的娘娘庙里,村民都称他“老猴”,每年的打铁花都由他操持。天刚黑,他便在池泊边的那片平台上生了炉火,把不能用的生铁铧用铁锤砸成小块,放入特制的熔铁的坩埚里,上面盖上瓷瓦片,用大火一阵猛烧。给老猴打下手的是村里两个虎气的青年,他们要在晚上和老猴师傅一起打铁花。一个青年帮老猴烧火,一个青年从池泊的冰窟窿里打来一桶水,然后把打铁花不可缺少的“神秘武器”——一个长约三尺、宽约半尺、厚有一寸多的木板浸入水中(以防铁水烧着)。随着夜幕降临,池泊边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正月的夜晚虽然十分寒冷,但人们仍把池泊四周挤得水泄不通。待到坩埚里的生铁渣化成铁水,火星四溅,打铁花活动便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正式开始。
打铁花不仅是一项体力活,还是一个技术活,每打一板都需要两个人密切合作。这项民俗活动可谓险中求美,美中有险,操作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两人必须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可谓胆大心细,动作精准,如果稍有不慎,铁水落到衣服或身体上,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在那个年代,操作者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凭借的全是经验和智慧。只见老猴师傅用铁钳夹着一个耐高温的特制小勺,从坩埚里舀出如流的铁水拋向空中。两个打铁花的年轻人轮流用蘸湿的那块木板,将抛出的一团铁水猛力向空中打去,只听见“嘭”的一声,铁汁便分散着冲向十几米高的空中,如同今日的焰火,流光流彩,恰似天女散花,照亮天空,场面蔚为壮观,正如诗中描写的那样:“绚烂如花绽夜空,打铁花飞映眼红。”星河璀璨,落于地面,溅起点点星光,呈现“火树银花不寐天,漫天铁水饰彩烟”的生动场景。这种传统的打铁花,给当时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村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也给我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铁花纷飞如星雨,盛世华年共此宵。打铁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烟花形式之一,凝聚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精神。据有关资料表明,打铁花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清时期开始广泛流行,尤其在河南和山西广为流传。打铁花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愿“打铁花”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俗之花再放异彩,常开不败。
王守忠/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