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横水老街旧忆
横水老街很窄,窄到让你感到窒息;老街很小,小得会使你联想到王大妈炸的豆面丸子放凉时的样子。从街东头到西头,它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细长细长。这巴掌大的地方,曾经竟是那样热闹非凡,令我记忆犹新!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的是,它自古就是绛县、垣曲、闻喜三县之间的商贸“旱码头”,还曾是运城地区四大古集镇之一!
老街的中央有一座小石桥,它玲珑别致、惟妙惟肖,金桥富路,流水潺潺。上了年纪的人记得,它曾经是“一桥担两县”:桥东叫东横水,归绛县;桥西叫西横水,属闻喜县。1971年分县时,桥西也归了绛县。
桥石圆润,任劳负重,却毫无怨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如同一幅古老的壁画,浓墨重彩。
千百年来,活化石般的小桥像一把神斧,把横水弹丸小镇一劈两半,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
正是有了它,也才有了府东、府西的说辞。这一府——探花府给古倗国的历史锦上添花。又因方言说水为府,还有水东、水西的说法。
传说,古时候横水桥西边住着一户姓乔的人家,乔家有个男丁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人人惧之。有一天,当地来了个南方商人,他发现乔家门外的那片莲花池是一块殡葬的风水宝地,便想把自己老爹的尸骨迁到这里来。不料想,走漏风声,乔家人在商人回家搬骨灰时便把自己先人的尸骨抢先埋到这里。商人回来,发现为时已晚,为了弥补遗憾,只好让自己知书达礼的爱女与乔家那个男丁结婚。谁知,那男丁结婚后,浪子回头,与先前判若两人。后来,夫妇生下三胞胎,南方商人把老大、老二带走,留下了老三。同年,三兄弟参加殿试,考取功名,分别是老大状元、老二榜眼、老三探花。
传说归传说,它已久远,我们不用考究其虚实,权当讲个故事来给大家助兴。
横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交通四通八达。它是绛县东去、西行与南进、北出的咽喉门户,与垣曲县、闻喜县为邻,和侯马市做伴。向东它由晋东南直挺太行山,向南穿越中条山、翻过王屋山就是河南省济源市,可直通中原。且不说横水正在发掘的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周家庄遗址,仅横北倗国墓地在横水的发掘,就足以证明横水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鼎盛。
得天独厚、无比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横水自成一井,独作小市,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横水街每月农历二、五、八逢集。逢集这天,街中间还要摆上一长溜货摊,将街道分成两半,这是横水集市的标配。十里八乡的人们摩肩接踵、鱼贯而入,川流不息的人群把小镇挤得水泄不通,让人喘不过气来,以至于要想快速通过,得喊着:“油!油!油!”人们唯恐躲闪不及,纷纷给你让出道来。下集时,道路却畅通无阻,倒也落得安然宁静。至今,横水街仍保留着逢集的传统,尽管当年盛景不再,但依然是周边百姓购买丰富价廉商品、添置家当物件、品尝小吃美食、亲友聚会交流的最佳目的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横水街不大,但配套设施样样不差。
从东往西,依次分布着横水高中、东横舞台、十几个供销社门店、标准零件厂、新华书店、邮电所、人民公社、卫生院、棉花加工厂、西横舞台,还有众多沿街居民的店铺货摊……一字排开。南门外,还有百货公司、交电公司、生产资料公司等八大公司,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带来了诸多便利。闻名河东的横水供销社“三八商店”的八九名营业员,从形象到服务是那个时代的标配,曾被评为运城地区先进集体,更是横水的象征,就是不买东西,也要进去逛一逛,说明你到街上来过。
横水地处九龙之地,背靠紫金山,依邻涑水河,面朝中条山,避风向阳,站在凤凰塬边上望去,一目了然,尽收眼底,真是个风水宝地。踩过横水的土,沾过横水的泥,做梦都想进横水社办企业上班,挣工资拿现金,当工人便是那时青年人梦寐以求的。
横水是绛县有史以来唯一一个通过火车的地方,响亮的鸣笛、滚滚的气浪,想起小时候撵火车的样子,令人啼笑不止。
随着九龙市场的兴起,横水老街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淡化了,失去了她原有的光泽,但它是人们对横水街最原始的印象。
记忆里,永远忘不了横水老街的模样,晚清民国时期低低的屋檐、窄窄的石板路面……
田红旗/图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