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故里小淮村的活态孝文化
2006年,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的“董永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彼时记者便曾与原运城市文化局的学者、专家一同前往探访。2025年2月17日,得知小淮村(由前小淮村、后小淮村、灵池村合并而成)已成为全市德孝文化示范村,其孝文化丰富多彩,我们怀揣着对这份独特文化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再次踏上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在基层治理示范区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对于基层建设的助推与引领作用备受关注。此次来到小淮村,就是希望从中找到基层建设的线索与密码。
建筑寄情:凝固孝意的文化地标
从运城中心城区出发,沿运稷线向北前行,刚进入万荣县皇甫乡,路东侧一座高大醒目的村牌坊便映入眼帘,“董永故里、前小淮”几个大字格外显眼。牌坊下面两侧的石狮子威风凛凛,为整个牌坊增色不少,似在向过往行人讲述这里的不凡。
此次同行的,有运城市德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卫高波先生,以及运城市文化学者赵波老师。大家抵达小淮村时,老文化人、“董永传说”非遗传承人董学文早已等候在那里。董学文曾在村里任教,对村子的历史文化非常熟悉,称得上是小淮村的“文化字典”,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
眼前的景象与19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曾经的董公祠是一片黄土遗址,尘土飞扬,现在已变成了开阔的广场。广场北侧,一座高大雄伟的祠堂已拔地而起,雕梁画栋,古朴大气;南侧,一座新修的舞台与之相呼应。
这座祠堂和舞台是村里董姓后裔自发捐款30多万元修建的,寄托着村民们对先辈的追思与对孝文化的传承之情。祠堂两边的碑刻,详细记录着修建过程中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见证着村民们的拳拳之心。
早春的阳光倾洒在广场上,祠堂前两尊石狮子肃穆威风。19年前采访时,仅剩下底座,如今新雕的石狮子栩栩如生,稳稳地安置在底座上,让董公祠堂又恢复了往昔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路对面新建的董永文化园,里面孝文化大讲堂传递仁爱忠孝,外面可见的“新二十四孝”标语让村庄多了几分温情和时尚感。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淮村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孝文化的载体和集结地。每逢重要节日或活动,村民们都会聚集于此,唱歌跳舞、交流互动,分享这份独特的文化熏陶和滋养。
以孝文化为纽带,小淮村村民团结一心,在众多建筑细节中得以彰显。村口那座气派的村牌坊,是由在外工作的董姓先生慷慨捐资数十万元修建而成的,牌坊下的一对石狮同样出自在外董姓人士之手。这些建筑不仅成了村庄的标志性景观,装点了村庄,还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孝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强大的向心力。
墙绘传德:铺展孝道的生动画廊
小淮村村民所展现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团结精神,令人感动。除了承载孝文化的建筑,村里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独特的孝文化墙。这两面墙位于董永孝文化园两侧的主干道旁,一面朝西,一面朝东,宛如两本打开的文化书籍,向人们讲述着孝的故事。
朝西的那面墙上,绘制着许多村民灿烂的笑容,上面写着“你的笑,我的孝”。这种极为具象的方式,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孝顺不只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传递爱与温暖、收获幸福笑容的桥梁。
而朝东的那面墙,名为“孝乡和谐图”,在清晨朝阳的照耀下,也在讲述着一个个特别的故事,诠释着孝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庄及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
墙上满满都是村子里每年评选出的模范儿女照片。这些照片经过精心制作后,被张贴到墙上,照片里,年轻人笑容可掬,老人们面露幸福。看着这些照片,人们的内心会受到极大的触动。
据董学文介绍,小淮村的村风优良,孩子们都很孝顺。每到年节,外出的人们回到村子,从主干道经过时,都会看到墙上老人们的照片。这些照片如同无声的教诲,对他们形成一种无形的感召和引领,时刻提醒大家传承孝道。
村民践孝:传承美德的温暖日常
正在参观时,一位中年人匆匆赶来,他就是小淮村新一届村班子的带头人董建武。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对村子的发展满怀热忱,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董建武是一位优秀的村支书,更是大孝之人。在任职的13年里,他每年都会组织村里的老年人外出旅游,让老人们开阔眼界,享受生活。每年,他还会为老人们发放慰问金,尽管数额不算多,可累计下来也有15万元之多。
村民回忆,第一年组织出游时,董建武不仅安排大家游览当地主要景点,还贴心地给每人发放20元钱生活补助。更有热心乡贤,为每位老人准备了一顶红色小帽。那时候的景点公厕收费,董建武为了方便大家,站在门口对售票的人说,请让戴红帽子的人进去,他们的费用由他一次结清。他的体贴与关怀,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赞誉。也正是多年始终如一的付出,让他赢得了村民们的衷心拥护。
在自家,董建武也是孝顺的模范。父母去世后,岳母年事已高,董建武与妻子将老人接到家中,精心照料长达8年,直至老人离世。他们的孝道之举在村里传为佳话。在孝顺典范的影响下,小淮村孝风浩荡,激励着每个人践行孝道。
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小淮村都会举行一次晾衣晒被比赛。这一天,村民们纷纷把家里老人的被子拿到广场上晾晒,相互比拼谁家的被子更舒适、干净。俗话说“看一个人孝顺不孝顺,二八月看吃喝,腊月天看被窝”,这场比赛正是对这句谚语的生动实践。年轻人通过关注老人的生活细节,从被子入手,将对老人的孝敬落到实处,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乡贤领航:推动孝风的文化脊梁
小淮村的活态孝文化能够代代相传,离不开村里众多先贤的努力。除了家喻户晓的董永,他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天地,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现当代也有许多董姓人士为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董大中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热爱学习、博学多闻的他,家中满是书架,藏书丰富。在对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与董永的历史研究中,董大中先生发现了众多历史遗迹。小淮村与盐湖区、闻喜县等地的槐树院、石桥等,以及当地的合婚布等民俗和村里的家谱,都为董永是万荣小淮村人提供了有力佐证。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董大中先生撰写了《董永新论》,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得董永故里在前小淮村的传说成功入选当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位列“董永传说”第一名。
董俊业先生同样立有功劳。他是董学文的师傅,二人同为董永故里非遗传承人。遗憾的是,董俊业先生已于去年离世。董大中先生也已90岁高龄。
董学文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思维清晰,对小淮村古今先贤,如数家珍。在他的讲述中,我们还了解到小淮村众多在外的杰出人才。董光华原名董贻光,1938年17岁以光华之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乡宁县牛王庙担任二区区委书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时年仅19岁,当地为纪念他,将乡镇名改为“光华”。还有先烈董警吾,另有一门两军才等,他们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过突出贡献。为让孝文化更深入人心,董学文先生积极行动,在村组织书法家创作以孝文化为主题的书法作品,还编撰了大量相关楹联,让孝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呈现。
除了丰富的人文,小淮村还有一处在当下乡村里不多见的景致——池塘。据董建武回忆,这池塘过去因各种缘由淤塞,他带领新一届村班子,从池塘里清运出去400多车淤泥,才让池塘恢复规模。如今,塘水清澈,波光粼粼,净化、湿润了小淮村的空气。
与此同时,小淮村每年都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对各个家庭的孝文化践行情况及其他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激发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如今的小淮村,人心思进,处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在小淮村,孝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融入了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每一处建筑、每一名村民的行动及每一位乡贤的贡献之中。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村民们紧紧相连,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基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相信在这份孝文化的滋养下,小淮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张建群 薛丽娟 杨颖琦/文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