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鼓谤木——广开言路的典型范式
王捷 文图
一面大鼓,一根木柱,矗立在交通要道交叉口处。过往百姓或起锤敲鼓,或提笔书于木柱之上,只是表达对治国理念的建议与意见……这样的场景并非虚构而来,而是几千年前真实存在过。这就是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成语——尧舜时代的“谏鼓谤木”。它犹如一面镜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广开言路的典型范式,蕴含深远智慧和历史价值。
“谏鼓谤木”这一典故见于众多古籍中。《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载:“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帝鉴图说》上篇《圣哲芳规》中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尧帝命人在宫门外放置谏鼓和谤木,民众有谏言,敲击谏鼓或写在谤木上,他都会虚心听取并改正的故事。
相传,帝尧在位时,虚心自持,接受谏言,经常害怕政事出现差错,臣子不敢当着他的面直言进谏。为此,他特意设了一面谏鼓,若有直言敢谏者,击鼓便可求见,这样就可以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表达自己的言论。这便是“欲谏之鼓”。
舜帝继位后,在“欲谏之鼓”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他怕自己有过失,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却听不到,便在交通要道处设了一根木柱,上面绑了一块木板,鼓励大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便书写在上面,使大家敢于指出他的过错。这便是“诽谤之木”。这里的诽谤,并不是诬陷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放言曰谤,微言曰诽。”这也就是说,公开表达不满叫“谤”,私下表达不满叫“诽”,因而“诽谤”仍有进谏之意。
谏鼓谤木的设立,对国家稳定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开始,还真有很多人击鼓书木,提出建议和意见,尧舜全都接受并改正,渐渐地果然没有人再来了,这才有了“尧天舜日”的太平盛景。白居易在《敢谏鼓赋》中云:“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都可以看出后人对尧舜时代的肯定和歌颂。
谏鼓谤木成为上古时期君民沟通、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沿袭成制,都在朝堂外悬大鼓,臣民有进谏之言或冤抑之情,皆可击鼓,这鼓便是“登闻鼓”。后世也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其为“谤木”,经过历史发展,后演变成现今的“华表”。此外,谏官制度、台谏制度等形式的衍生,也可以看作是谏鼓谤木作用的延伸。
“鼓”和“木”,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互动交流的平台,也承载着进谏之人敢当面直言的勇气和纳谏之人敢于纳谏的仁德。无论如何演变,谏鼓谤木这种形式,还是让我们看到了统治者愿意广开言路、与平民沟通、倾听基层民意、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和自我改过的决心。这一制度的背后,蕴含着统治者对民意的尊重,懂得通过倾听民意来改变,回应民众关切,无疑是积极、进步的。
“谏鼓谤木”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如今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所体现的广纳谏言、尊重民意、开放包容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
一个人的成长与完善,同样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批评,以自省的精神认识自我。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应该懂得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完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