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6 天前

稷山玉壁城相关遗址称谓考

玉壁大战是古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摆下十里战场,设立吴壁、蒲壁等8个壁垒,是7千人打败10万人的守城之战。此文仅就古战场上尚存的遗址尸骨“坑”,做一深析研究。

玉壁古战场的前沿阵地遗址上已无万人杀戮的痕迹,但有一处明显的尸骨堆仍清晰可见。在东边的崖上,有一堆坐南朝北的万千尸骨形成的小崖咀,相传名为“万人坑”。虽说是坑,但它尤高,细看周围环境,它不应该是坑,而是土崖上面塌陷成的一个直径10多米的圆状堆形,白骨层层叠加,离深沟底还有数十米,是悬在崖顶的,让人看了十分心寒。

当时,死亡将士达7万人,如果扔到沟底坑里,那不就是为攻城的人马垫坡道吗,反而对方更容易往上攻了。

因此,这么多尸骨应该是垒起来的,并且是脱掉衣服垒的,因为双方打仗时冬天来临,衣服是稀缺的物资,是守城将士急需之装。现场尸体应该是交错码放,越垒越高。研究史料,这个应该叫“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以及史书载有“京观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古之战场所在有之。依据这样的史记理说,稷山玉壁古城的尸垒应该不叫坑了,并且设在最高处让攻城的高欢将士看,以示战绩卓著震慑对方。

“京观”通常为土丘或土台,之后若干年建成阙门(古代牌坊),兼具纪念碑与刑场功能。如燕国故都易县遗址,现存数十座“骷髅台”,以首级堆砌而成。晋楚邲之战(公元前597年)中,楚国首次提出筑京观,但楚庄王以“止戈为武”理念拒绝,成为儒家推崇的仁德典范。隋炀帝三次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将隋军尸骨筑京观,唐太宗东征时曾下令拆毁并收殓遗骸。

“京观”有炫耀武力、震慑与惩戒等作用。胜利的一方将敌军尸体堆成丘,形成视觉冲击,彰显战功,也因此“京观”被视为对敌方的极端警告。楚庄王提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即通过封尸示惩,震慑潜在反抗者。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后屠杀四五万燕军并筑京观,亦为震慑后燕。

“京观”还有羞辱战败方之意,将尸体封土成冢,既是对敌方士兵的践踏,也是对其家属的侮辱。例如西秦赫连勃击败南凉后,积尸封土为“髑髅台”。

“京观”被视为野蛮行径,唐太宗、明太祖等均曾下令清理历代京观,改葬遗骸。如《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诏令:“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削,深埋之。”

“京观”多以“六”为度量单位,如《汉书》记载王莽所筑京观“方六丈,高六尺”,顶部立旗标明“反虏逆贼鲸鲵”。隋末浅水原之战中,薛举亦按此规制筑京观。一般的尸骨“冢”,是以六计算的长宽高,或六尺,或六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稷山县玉壁古战遗址里“万人坑”的表述不太准确,应为“万尸冢”京观为好。

安新明/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稷山玉壁城相关遗址称谓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