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面工匠”罗义生
据黄河晨报讯,罗义生是市区某大型洗浴中心的专业修面师,从事这一行当二十余年,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扬州刀法”。刀刀有力,嗞嗞有声,张弛有度,许多人都慕名前往,体验他的修面绝技。“经验是一点一滴累积的”
“热毛巾敷面片刻,软化面部角质,刮刀在手,不留死角,轻重缓急间,面净如新。”罗义生工作的时候,十分专注。“这可是‘刀口舔血’的活儿,因为刮刀很锋利,容不得半点差池。”他说。
人言“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修面刀。这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成了一门艺术,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扬州文化的一部分。罗义生就凭借着其中一把刀——修面刀傍身,走南闯北二十余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许多人心向往之的地方,然而却成了罗义生解不开的乡愁。上世纪70年代,他出生在扬州一个水乡小镇,自幼身材羸弱,干不了重活。17岁那年,他只身前往上海,投靠在沪从事修面行当的二爷。
在二爷那里,罗义生从烧水递刀泡毛巾做起,整整五年,干的都是不起眼的杂活儿。“可别小看了这些杂活儿,经验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他说,“师傅教得多是一些技巧,关键还是要实践。”
刮刀怎么拿,先从哪儿下手,如何与客人沟通……罗义生学中做,做中学,终于出师了。顺势,他就留在了上海一企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用手中的刮刀,在繁华的都市雕刻着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回报是把活儿干好之后”
时间在一刀一刀中悄然流逝。问及罗义生现在的收入,他笑了笑,说“还行吧”。在这个小城,“还行吧”的月薪可以算是高收入了。然而,伴随着高收入的是与之对等的高付出。
据该洗浴中心不完全统计,2016年,仅修面一项,罗义生就做了9643个,平均每月做803个,再平均到每天就是26个,最高一天的纪录是86个。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的是他超强度、超负荷的辛苦。
“苦肯定没有白下的。”罗义生说,“用心干,把活儿干好,回报自然就有了。”在他看来,一个人再有本事,没有平台,也发挥不了自己的作用。他很感激给他提供这个平台的洗浴中心负责人宋庆兵。
2013年,罗义生所在的上海公司转型发展,他离职了。正在考虑是否回乡之际,他接到了宋庆兵的邀请。因为和宋庆兵既是老乡又是邻居,而且在运城,他这样传统的“扬州刀法”几乎是个空白。就这样,他带着技术回到了运城,一干就是4个年头。
有时候,长时间的重复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会令你的技艺更加炉火纯青。在运四年,罗义生迎来送往数以万计的客人,但从不感到枯燥,因为他把每一张脸都当做一件艺术品去打造、去雕琢。这也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忙碌起来才有价值”
临近年关,是罗义生最忙的时候。去年腊月二十八,客人比较多,他从早上9点开工,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十几个小时都没有休息,除了上厕所能走开一小会儿,连吃饭都顾不上。为了充饥,他在工具台上放了一些大枣,抽空吃上一两个。
据罗义生讲,那天他做了110多个项目。“那么长时间工作不觉得累吗?”累!但是不想错过一位客人。而且忙起来就不觉得累,反而越忙越精神。”那天下班后,罗义生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往常他都会玩会儿手机的。
像这样忙碌的日子,几乎是罗义生的常态。工作起来连坐的时间都没有,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吃得了这种苦的不多了。这也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但是,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忙碌起来,才更有价值”。
时间一长,知道罗义生不仅手艺高,服务也好,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工作中,他很注意从细节中观察客人的需要,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客人。比如,做完修面后顺便帮客人按摩下头部,新增了采耳、洗眼等服务。
至于修面的好处,罗义生告诉记者,可以去除多余的角质,疏通脸部经络,促进脸颊新陈代谢,让人看起来更精神。
随着岁月的积淀,如今的罗义生,每一刀都不疾不徐,游刃有余。
(欢迎在天虹创惠运城民间新闻栏目里发布各类民间新闻事件。发稿网址:http://www.thch813.com/ 投稿邮箱:101385226@qq.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