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17-3-25 17:49:17

如何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养老问题?

    上海一友说她一前女同事的妈在东北沈阳老家从四楼跳下来了,正在医院抢救。问原因说她妈可能有精神病、抑郁症,曾被建议去医院看看,但一直没去。听到这,似乎一语成谶了,但我下意识里,感觉也许并不那么简单。我想起了之前熟悉的与之相类似的另一件事:  也是东北,距离沈阳不远的一个小城,按级别还是地级市呢。姐姐家在那里,她家楼上有对老两口,六十多岁了,就一个儿子,是个80后。老两口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儿子也争气,考取一名牌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工作。老两口就又把家里那点积蓄都拿出来了,又借钱又贷款,总算在上海买了房。——一切看上去不错吧,邻里乡亲都羡慕这老两口,说他们有福气,将来要去超级大城市了。老两口也高兴得不得了,儿子是他们的骄傲更是他们唯一的寄托和希望。 儿子孝顺没的说,娶个媳妇是上海的,生小孩时老两口去过,伺候完月子回来。后来孩子大点了,老两口有一年又去了,大家都以为多呆些日子,有的说就这一个孩子,你们也退休了,就住上海,还回来干嘛? 可他们这次呆不几天就回来了,后终于一点一点把内幕说出来了。原来儿媳妇几乎不和他们说话,就是伺候完月子期间,也没有什话说。儿媳妇和儿子虽不公开大吵,也没什么好脸色。这次去,儿媳妇干脆就领着孩子回娘家了,不回来。儿子也不敢说什么,两头跑,老两口总不能让儿子一家三口这样吧,只好回来了。这事人家不说,谁也不知道,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现在看他们,之前的骄傲之前的自豪之前的高兴再也见不到了,有的是满脸的愁云,加上唉声叹气。尽管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楼上楼下知根知底,这老两口说的应该靠谱。
 来源:红歌会网作者:高殿杰  原标题:政府不帮养老了,老人靠谁来养活?
    所以当友人讲她前同事妈跳楼一事的时候,我脑海中迅速闪现出这件事,我把二者关联起来。我在疑问,为什么跳楼?真是抑郁症吗?或者真是抑郁症,那这病是怎么得的?于是我追问,女孩是不是独生女?嫁的男方情况如何?
  很快我的疑问得到证实,友人补充说,女孩是独生子女,非常优秀,一直是她爸妈的骄傲,嫁的是一个二婚的上海男人。女孩有钱的时候为了父母住大房子,在沈阳买的,没在上海买。结婚那年,她爸妈去新房子住,把老房子卖的钱给了女儿。女孩呢,把父母给的本来在上海买房子的首付钱,给男的去投资开公司了。但不是很成功,按友人的说法,这个男人的确也非常有能力,但就是不成功,积蓄也不是很多。生孩子的时候,父母来上海呆过一段时间,然后不想呆上海就回去了。这次也是从刚刚从上海回去,就发生了跳楼的事。至于家里纠纷、内部矛盾的事,关系不是很近,外人也就无从知晓了。 按常理猜测原因,应该是和女婿关系问题,不和谐。
  马上有一北京的朋友也说了一个事例。也是一老两口有个独生子,很优秀,在北京301医院工作,家里给出钱在北京买了房子。没想到孙子生出来,老两口跑过来想带孙子,却被儿媳妇果断拒绝。老太太当场就精神失常了,现在老家妥妥自闭症。
  可见,这样的事不是孤例,正多,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从城市到乡村。以上三个事例,涉及北京、上海和沈阳,很有代表性。反着说托尔斯泰那句名言:不幸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幸福却各有各的不同。三个事例一个共性: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和媳妇或女婿之间矛盾问题。
  谁错了?谁之罪?
  80后,是特殊的一代,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曾几何时,还以为很小,现在算算,最大的近40,最小的近30了。88年生人已是中年,80年生人又更不必提。这一代已成了社会的中坚,同时独生子女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且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养老问题即是其一。80年代开始搞计划生育,把马寅初抬出来,说什么“错批一人,误生三亿”。反正就是独生子女好,给颁证有奖励,对照当前二胎政策,和当初计划生育时的宣传如出一辙。正在进行的“两会”上,不少代表提议对二胎补贴和减税,财政部长也表态支持。现在反过来了,反正就是二胎好,此一时彼一时,不还是自打自脸?谁说点背不能怨社会?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见到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追赶着“超生游击队”,扒房牵牛,弄得鸡飞狗跳,倒像杜甫《石壕吏》中描写的那一幕,不禁心生许多感慨。
  更可笑的,是欺骗式宣传口号的变化。198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现在则变成“以房养老”。怎么成了大忽悠?周其仁说养老问题还是不能押到政府头上,那不等于承认了当初就是忽悠?就是欺骗?要不要有个交代? 商鞅徙木立信强国,失信于民还能强国吗?
  政府不帮养老了,老人靠谁来养活?
  中国传统是养儿防老,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古代寿命短成活率低,多生几个大大降低了养老风险,家家都有几个孩子。当年说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如今30多年过去,少生了,幸福了吗?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6)》指出,养老金缺口接近3.6万亿元。 一家一个孩,80后一个家庭要养双方四个老人,经济压力大,如果双方都不富裕就更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连带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我多次讲过老家小村的例子,因经济问题而导致赡养费问题,父子告到法院去了。2006年取消农业税,又有了新农合、新农保,解决了不少难题。
  但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分析,就陷入了经济决定论,恐怕也是不正确的。恩格斯在《致约洛赫》说:“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马歇尔·萨林斯在《石器时代经济学》中说:“贫困不是所拥有的财富少,也不是捉襟见肘,它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它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正。”要承认,在物质上今天我们比从前富裕多了,古代皇帝有些方面也不如。
  物质替代不了精神,抑郁症好像一个新的病种,近几年是特别多。尤其当下反腐高峰,官员得抑郁症跳楼自杀的一起又一起。颇让人疑惑的是,好像一个抑郁症,就把所有原因都解释清了。岂不知抑郁症三个字,掩盖了多少真相?谁关心其背后的问题? 抑郁症,抑郁症,多少恶行假汝名?
  所以,仅仅把老人得抑郁症、自杀归因经济问题,也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掩盖了子女包括媳妇女婿的不孝等问题。说什么观念代沟、生活习惯不同也是不正确的,这能成为不赡养老人的原因吗?有不同是对的,问题是在内心里要有赡养的意愿而不是虐待说什么老不死之类的诅咒话。
  据贺雪峰等人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十分严重。 人口大量流动,空巢村、空巢老人也随之大量出现,精神寂寞、空虚、孤独,很容易抑郁。抑郁的反义词是快乐,不快乐不就抑郁吗?就开头所讲的三个事例,都是不傻不苶的人,想想谁摊上这档子事,抑郁症想不得也难,跳楼也可以想见。正应了那句话,没心没肺寿命长,傻吃苶喝快乐多。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有道理的。尽管后又说“游必有方”,过去孩子多,反正不是一个,总要有个留在身边。现在普遍的现象,儿女结婚后,老人都是不和他们住一起的。问题是,身体好干得动,也不需要他们照顾,只要关系和谐就好。如果是在同一个村、同一个镇、同一个县、同一个市,那就更好。怕就怕天南海北千里万里,工作忙,一年见不了几面,来呆几天吧也呆不了,瞻念将来,一片茫然,抑郁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说到这,我内心也有隐痛。我就是离家千里万里,照顾不了父母,一年365天,在家不到一个零头。好在有哥哥姐姐在父母身边,父母想了就来呆一段时间。这里,遥祝父母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亿,每年新增800万数量。政府不能靠,儿女也靠不住,老人靠谁来养老?
  2015年钱理群进养老院养老的事,曾引起广泛讨论,触发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深思,认为养老院养老是一种新路径。但不要忘了,我国养老院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还有,钱理群可是名人,岂是一般小老百姓能比的? 人家北京有房卖,你呢?也许北京一块地砖都买不起。
  行文至此,刚好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国外老人同居式养老的事。说美国老人一不靠儿女,二不靠政府,而是抱团养老;德国老人厌倦了养老院的单调生活,搭伴养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算这是真的,你吃窝窝头都吃不上呢,你还能抱团、搭伴去?这就又回到经济基础上。
  政府靠不上,儿女靠不上,养老院靠不上,抱团搭伴靠不上,自杀也许是最靠得上的了。难怪说:“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老去,养老问题正在摆在我们每一个面前,刻不容缓,亟需解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