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4-3 12:05:24

小岗村的经济与哲学解析

来源:红歌会网作者:synbada   原标题:小岗村的经济与哲学解析
       近40年历史,说起农村,那就无法回避安徽小岗村。改革,开放据说是从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历史事实,一年解决温饱,30年无法共同富裕。左右双方对于焦点有不同的解读。笔者,对于18个还是21个手印兴趣不大,只想从这个历史现象做出经济与哲学分析。
包产到户前为什么无法温饱?​
  一.当年不存在剥削,压迫。要说大锅饭吗,也不大,21户人家。相当情况,大寨可以温饱,甚至吃得相当饱。从自然条件来说,比大寨强多了,这也是后来能温饱的客观情况。比较而言,说明缺乏一个好的领头人。有人说,大寨有外在投资。有可能,本人想说在他们出名之前,恐怕是没有投资的。有了投资后,不利用好,依然无法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这是小岗村出名后,​有了外在投资,也无法成为大寨的实质。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条适合的道路才是问题的根本。
  二.​有人说,大寨人是恶劣条件下,人们客观的选择。我赞同。为了人们的生存,人与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去改造自然。在旧社会,穷人互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土改,才有可能形成集体化道路。从宏观上讲,有什么社会制度才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蒋介石到了台湾也搞了土改,在共产党教育下终于有了些进步,但台湾农民没有形成大陆上华西村,南街村,韩村河,大寨村,没有集体共同富裕。
  三.有人问到,你依然没讲清小岗村的问题。把没解决温饱问题归结为,人的懒惰,自私,这有点唯心主义。
  关于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存在的劳动者懒惰现象,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这说明人们的利己性观念是具有社会遗传性,他们不会随着所有制的改变而消亡。这种消亡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巩固,这过程是展现和不断提高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良种的基因变异还有个三两年的时间过程,更何况人类社会变化因素太多,改变人的行为习惯需要时间过程。
  1. 从历史发展上说,或许有一点脉络。
  1949年后,中国农村依然处于生产力原始状态。走生产合作,集体化​,是农民避免两级分化,土地兼并,剥削压迫复活的证确道路。从互助组初级社,是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而后的集体化到人民公社,生产资料,管理集中。农民对自己的土地,生产资料,甚至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都不能做主。他们与工人不同,工人的劳动是由国家以工资支付的。农民的劳动报酬只能靠他们半年或一年的劳动成果,粮食丰收与否回馈。国家粮税征收的多少,对于他们劳动力征调多少,都影响着他们劳动的积极性。生产组织形式与劳动者报酬原则关系到劳动者的态度。​
  1957年后,农村经历过深翻土地,兴修水利,集体食堂,大炼钢铁,一平二调,浮夸风,反瞒产。兴修水利农民一直坚持,其它无以为续,得不到上下一致认可。当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时,劳动意愿能高吗?
  劳动的组织者,是否尊重劳动者的愿望,是否本着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否共同劳动?公仆与官僚对劳动者影响很大。安徽是官僚主义者曾希圣长期统领的重灾区。农村三自一包,很有市场,这与实践中的许多失误相关,使农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发生误解。
  以上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在集体制下,懒惰,自私的可能原因。这与国家政策,官员的组织管理水平心态相关,这两项极大的影响农民的行为和心态。
  2.从劳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去分析。
  1950年后,对于农民来说,劳动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存状况。不像工人劳动后取得工资,再去购买生活资料。1954年后,农民陆续进入集体。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剥离,劳动者无法直接衡量自己的劳动,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才能确定自己劳动——质,量。在原始生产方式下,对于生产组织者,劳动者的报酬与衡量标准是个高技术,也是公正心的体现,而且要求他还得带头示范。这个要求比工厂要难的多。在工厂有质检员,数量也显而易见,在技术要求高,协作关系密切生产中一样是个难题。精神与物质互相转换中, 一个先进的高素质生产组织者,在一个生产队里至关重要。先进,与高素质缺一不可。小岗村具备吗?小岗村现象在农村并不是特殊的。​​
  这是与上一个问题关联,农村的社队领导,是基层干部,承上启下。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可能挨饿。据说国民党军队战败,是由于征收不上粮食,农民被征兵,地里劳作的人少,地主有自私,有三亲六故关系,统治阶层难下手。造成国军挨饿胡作非为,丧失民心恶性循环。基层建设是一个执政基础,选取对象的素质这个细节决定诸多要害。
  包产到户后的问题?
  在现实的背景下,有破解之路吗?上面已做了部分解答。我要补充的是,随着国家整体的发展,(1)生产工具改进——机械化,(2)良种改进,肥料改进,(3)教育发展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上述难题会全面改观。将会使集体制焕发青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惜啊?
  1977年后,当时政策的制定者,只看到了集体制的弊端,没有下苦功去分析原因。把田分到户,农民——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了,劳动直接为了自己,不用担心为他人剥夺,强占,让他人占了便宜了,积极性出来了,一两年解决温饱问题不大。这条道同时堵塞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高效率的发展方向。从东西两方来看,都是拉历史的倒车。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失去了劳动者互助,分工协作,生产效率必然降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效率为尺度,发挥的是强者优势。老子曰:人之道,以不足补有余。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毛主席早就预言过,分田到户,工业生产出的农业机械卖给谁?从国家层面看,自己把市场的路给堵塞,在这方面就慢了。哪怕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一条看,过三两年就可看出弊端。一定50年不变,自以为神圣,现在小岗村人自己都看出问题了。
  中国农村有最广阔的市场,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即解决了农民共同富裕问题,也解决了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味的考虑出口,或者供给端的问题,甚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只能是在坑民毁国的资本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自取灭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岗村的经济与哲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