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4-18 10:04:45

运城名人李冰


  运城名人李冰(约公元前302年~前235年),原名李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魏国永泽(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李氏家谱》、《李冰家庙》等有关史料考证,李冰生于今解州镇(属运城市盐湖区)郊斜村。秦昭王十七年(前290年),随魏向秦献河东400里地而为秦民,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
  李冰能知天文地理(《华阳国志·蜀志》),且注重实地考察。他在任蜀郡守期间,沿袭大禹治水的“疏导”办法,征调民工“凿离碓(即离堆),避沫水(今青衣江)之害”(《史记·河渠书》),并开创了沫水流域的航运事业。随后,他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同时,结合岷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胆地将河东盐池(古称解盐池)初见成效的“人工垦地为畦,将卤水引灌入畦内,利用日光蒸发晒制食盐”的“垦畦浇晒法”应用于治水工程。他和儿子李二郎(李金山,清雍正五年敕封承绩广惠显英王)按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思路,采取“分洪溢道,笼石为堤”的办法,征调民工,就地取材,修都江鱼嘴,筑内、外金刚堤,建飞沙堰,开宝瓶口,兴建成既布局合理、施工技术高超、受益面积广阔,且功在当代,惠泽后世的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开创了化水害为兴水利的新纪元。2200多年来,都江堰永葆青春,一直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造福于川西人民,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距成都59公里。未建都江堰以前,岷江汹涌,常有水患。建都江堰工程后则化险为夷,变害为利。岷江经鱼嘴分水流入内江,造福农田,使川西平原2000余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益州记》)的天府。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内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是内江分洪减淤入外江的工程,以此确保内江灌区的安全;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右为离堆,是控制内江灌渠流量的咽喉。此工程在历史上早已闻名中外,李冰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他还倡议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在今夹江县境)、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疏通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在今双流县境)盐井陂池等。还开创了航运、桥梁、秦岭栈道等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工程,被蜀人尊称为“川主”,建祠祭祀。
  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有李家祠堂和原供的李氏牌位。效斜村李家还存有李氏家谱及清雍正五年(1728年)四川奏请加封李冰父子及雍正皇帝的钦批抄件。分别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金山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城名人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