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中的阶层固化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火,在相关的讨论中人们又知道了一个词——阶层固化。这不过是当年阶级斗争说法的弱化版。至少到现在中国人可算知道当年的争论不是无的放矢。我也联想到由陈伯达贡献的现在还被推崇的当前主要矛盾的论述: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说的不好听一点,这就是一句套话,以人民的名义说的一句套话。雄安的横空出世也让人们知道了一个词——千年大计。到了宋代,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而下一个轮回就是拨乱反正。从宋代开始,皇帝除了被自家人拉下马以及改朝换代之外,从没有大权旁落过,这就要归功于皇帝全新的制衡术。宰相、武官权力被限制,卫青、霍去病那样的盖世英雄一去不复返。不能专权,在战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宋代的战绩乏善可陈,甚至无比惨淡。即使天子守国门的明朝终明一代也没有解决蒙古问题。中国确实进入了沃勒斯坦所说的内部扩张中了,这不但有经济上的改种水稻,还有政治上的分权制衡。
从宋代以来,胥吏之害就是中国政治的顽疾。为何呢?科举制度打开了寒门的晋升通路,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泛滥了起来。这和春秋时代百家争鸣是相像的,只不过现在他们做的不是门客,而是师爷了。中国的上层建筑构筑的更精美、更完善了。官僚队伍的规模是空前的膨胀,给他们发工资是一个大问题。宋代是默许下面的官员搜刮的,宋代的兵也是些市井无赖,所以宋代就很弱。明朝没有让底下的官员横行无忌,但贪官是前赴后继。总之,制衡的代价的是巨大的,这让统治阶层的规模无比庞大,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的经济中心真正的南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统一的王朝。再说科举,江浙的士子占据了天下的一半以上。官员有特权就是可以不交税,随着经济危机,很多小民被迫交出了土地,成为了权贵大家的家奴。最后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江浙财阀。政治上依靠东林党,经济上则有盐商、丝绸商做倚靠,还有退休的朝中大员保驾护航,这就成为明朝政治的危机所在。最终大明朝的焦点就在海瑞,海瑞孤身与江浙财阀恶斗,但最终的结局是海瑞罢官,明朝已经恶疾缠身。
经济重镇被地方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失去了财政来源,治水和救灾就无从谈起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不发达的北方小民。明朝后期的历史看似滑稽,其实都有逻辑可循。李自成、张献忠都是被抓了放、放了抓,直到最后完成致命一击。而每一次折腾之后,流民的数量反而更加恐怖。要想真正的解决问题,靠的是粮食,而不是现在所谈论的白银。崇祯从江浙不但收不了税,而且掉不来粮,明朝是被自己人拖死的。南明小朝廷治下的小民倒是反抗的激烈,因为粮食至少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但上层的斗争葬送了这一切。南宋办不到的事情,南明更办不到了。
说起阶层固化,《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子。谁是主子,谁是奴才,一目了然。而且以前是怎样,以后还是怎样,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那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封建大家族又通过联姻构筑了庞大的势力。但要维持住这样光鲜亮丽的生活靠的是什么?不贪污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到了临界点,就是被拿下的时候了。人们都说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实清朝是个很虚弱的王朝。怎么讲?因为清王朝没有经济大权。在顶层,晋商一家独大,编织了全国性的政商网络。在地方,豪门大家和商贾巨富占据着舞台中央。像《红楼梦》中贾家那样的皇商都没有开源的能力,这就说明地方的真正主子从来都没有变过。
清朝皇帝靠什么破局呢?一个就是卖官鬻爵。这是个世界性的现象。西方靠这一手段建立了官僚队伍,成为打破利益格局的一记重锤。清政府的这一手却让中国的政治陷入了瘫痪,只不过是增加了点财政收入而已。这些贪官也是没用的,《让子弹飞》中就有这样的解读,铁打的黄老爷,流水的县长,一切都没变。另一手就是用清官打贪官,于成龙就是在此背景下发达的。再有的一个套路就比较野蛮了,那就是文字狱。文字狱打掉了地方实力派,起了震慑作用,但过犹不及,双方达成了妥协。南方会党势力发展起来了,地方实力派也会支持革命的。南方就是革命的大本营。这一切的高潮时期就在乾隆时代,下江南就是一场变相的搜刮,执行人就是和珅。成果当然不能被和珅独享,所以和珅就被拿下了。
从宋代以来的一千年,阶层固化问题是愈来愈严重看,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就越发下降。在国共内战时期,最残忍的不是在职军人,反而是那些乡团、民团们,这些人上面的主子才是控制中国基层的胥吏。农村包围城市的要义就是打倒土豪劣绅。从1949年4月21开始的渡江战役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南方的扫荡不过几个月,而几个月的时间远远解决不了中国千年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取得经济上的领导权,陈云当年在上海做到了,但改革这场革命又让一切退回去了。分税制改革虽然力图拿回中央权威,但现代财阀和官僚又靠房地产重新结盟了。打不破这个利益藩篱,中国终归会退回千年的始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