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上万名公考报名者弃考意味着什么?
据报道,今年重庆公务员招考出现一个新的现象,竟有一万三千九百余名报考者临阵弃考。也许弃考原因是多样的,但如此大规模的弃考还是令人诧异。“公务员热”要降温了?或者说是重庆的“公务员热”要降温?也许这些报考者在报考之后才发现,选择是不妥的,放弃更佳?其实,在下以为所谓的公务员热本身有被炒作的涵义在内,用时髦的说法形容公务员热,那它是有水份的,这里给挤挤水。
一是所谓的公务员热只是热在一些部门和一些职位上,热在中直机关、省直机关上,从职位和数量上来看都只是少数,并没有形成公务员所有职位全体都热的态势,即非统统都热。像边远县区、贫穷山区、基层的公务员不仅没有热过,有些地方冷到根本无人报考,中直机关调剂岗位、职位都属这类地区。有的贫穷地区甚至多年招不到新的公务员,只得靠某些优惠政策来招徕大学生。二是所谓的公务员热只是一种媒体宣传或者叫声势放大。把本来没有的现象通过媒体宣传放大态势,好像真的存在。特别是某些媒体刻意把个别报考较多的职位或部门总是反复、到处宣扬,人为造成一种好像公务员的职位都在热的假象,却不大关注更多的无人报考的冷职位。三是某些人为某种特定的目的进行某种宣传,通过制造所谓公务员热的现象以图造成某种效果。明白讲,就是拿公务员这个职业来做炒料,这很吸引一般人的注意,也能引起很多人的联想,至于这种炒作出于什么目的,可能因背景、企图不同而目的不同吧。
大家都知道,我国原来是没有什么考公务员一说的,进机关那是要凭各种关系或者说是由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自己根据工作需要在本地区招人。也就是各部门、各单位需要什么人自己说了算。这种不公开的招录公务员的形式其本身确实是落后时代的。由于不是大规模招考,它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佐料,只是有很多F·B的因素在其中,当然不是都F·B。公开招考公务员之后,虽然仍被质疑有F·B因素在内,但由于职位公开、招考数量公开,适考范围明显扩大,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找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在国有企业不断减少的改革声浪中,那种稳定职业、稳定收入的单位越来越少,这逐渐凸显出公务员职业的某种优势。过去不曾有的职位,不曾有的机会,现在通过公考能有机会,何不去试试?新的事物免不了过度的宣传和渲染。媒体们也都不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啊。也就是说,新的事物容易被说成是热,或者也能说容易形成一阵子的热潮。于是公务员这一行当就让人说成是“热”,有人形容是趋之若鹜?正因为如此,这公务员有点热也是暂时的。
殊不知,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机关公务人员“下海”也是一大热点乎?那也是热了十几年的事情,比现在人们形容的公务员热好像时间还长一些。甚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很多地区的机关还在号召公务员下海捞金,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前前后后很多的公务员还真的下海着实折腾了一阵子,有捞了一把成为老板扬长而去的。也有一文不名灰溜溜地回来的,反正那也是一阵子热的事,这是从公务员角度来说的。换个角度,那就应该说这是企业职员热!那年月,多少人急忙忙地向深圳跑,向企业跑,要的就是挣大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在下曾说过,不论是在国企还是在私企当职员,改革开放后的收入远比当公务员只有一点点工资强得多。那时在企业都有名目不同的这奖金、那奖金,收入明显高出公务员。那时为什么机关很多都出台号召公务员下海的政策?你不出台这政策,那有心的公务员也不安心公务啊,真可谓世异事异,企业热的现象现在人们大概都忘记了。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考公务员的虽不能说是不优秀,也可以说是相当优秀。但不得不承认,学生界的尖子生们似乎从不会光顾此领域,也不会去凑所谓的公务员热,帮助加加温。什么意思呢?炒作起来的热不是还会凉的,而是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热而已。
虽我们不能肯定这重庆较多人员的弃考一定是退烧的徵兆,但能肯定的是,大江滚滚向东流还是大趋势,虚假的东西炒作时间长了总会让人看出来的,而对媒体而言,是不是也会因没有什么新鲜感而应该放弃这种炒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