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育乱象,何尝不是90年代忽视教育的报应
经过十几年拖欠克扣工资,教师队伍已经没有灵魂人物,缺乏灵魂,缺乏灵气,缺乏大师,匠气充盈,唯分数是论,遗忘了“教育是什么”这个本源问题。他们在招生的时候要“查三代”,一点都不奇怪。
正是幼升小,小升初的季节,各种奇葩新闻迭出。
除了往年查验家长的文凭,今年又爆出检验家长的智商,核查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等让人瞠目结舌的雷人画面。甚至传出父亲是胖子,也会对孩子入学产生不利影响,这就完全超出人类的想象边界了。
有的学校因此受到处罚,处罚是否得当且不论。单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如果这些奇葩规定出现在现代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民众会做出什么过激反应,可想而知。
从这些奇葩规定里,完全看不出它出自一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尽管它打着便于学校和家庭相互认可的招牌,但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是一种势利到骨髓的筛选,甚至连基本的商业伦理都顾不上了。
上海市教委处理意见 古往今来,一个思维稍微正常一点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想到用“查三代”的方式来筛选学生。有理由问,这些教育工作者怎么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如果回溯他们的职业生涯,不能不提到这些教师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历,它大大影响了他们今天的行为模式。具体地说,他们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忽视教育的受害者。可以说,今天的教育乱象,是上世纪90年代忽视教育的报应。
那么,上世纪90年代,不重视教育到什么程度?
最严重的拖欠克扣工资
拖欠工资的风潮始于1992年。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实为古今中外所罕见。《社会》1994年第9期一篇文章提到,中国教育工会调查统计表明,1992年1月至1993年5月,全国拖欠教师工资总额达20亿元,范围涉及除北京、西藏以外的各省(区)、市。
陕西省70%以上的县份拖欠,总额达6914.72万元,湖北拖欠1.3亿,河南拖欠1.5亿,就连我国最大的特区海南省,1993年中有9个县拖欠教师工资累计达300多万元。四川仪陇县一个时期拖欠教师工资达7个月之久。
陕西淳化县原代理教师工资被拖欠11年 《基础教育》2005年第7、8期称,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7月份,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总量距国家规定标准还有127.06亿元,涉及24个省份;仅2002年1—4月,全国新欠的教师工资就达到14.6亿元,涉及21个省份,420多个行政县。
除了拖欠,还有任意克扣。上述《社会》1994年第9期的同一篇文章提到,1992年某地有一个乡,为完成国库券、工厂集资、教学楼捐款、修公路集资等任务,乡政府一声令下,每个公职人员筹资1000元,限期上交,许多教职员工一时纷纷东借西凑,教学秩序大乱。
1993年10月,四川阆中修机场,阆中市保宁中学96名教职工(包括退休人员)的12800元工资被强行扣除。
该校教师们在投诉《中国教育报》的信中称,他们应享受的国家月书报补贴18元、燃料补贴12元、菜蓝子补贴30元、门诊医疗费4~6元至今(约为一年)未发,每月18元洗理费只发4元,月国拨奖金25元只发15元。
济南某中学教师为讨薪集体罢课 据1993年国家教委公布的数字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工资比工业企业职工低11%,在全国现有12个全民所有制行业中,中小学教师经济收入排倒数第2位。
北京市这一时期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国21种全民所有制职业者中,人们认为形象最佳者是教师,其次是科技人员,再次是军队干部。在大陆12个大行业中,教师工资排倒数第三。
这一时期,山西长治不拖欠工资成了新闻,东北某地行政首长卖掉轿车给教师发工资成了新闻,苏北某乡镇发不出教师工资,让教师把砖厂的红砖拉回去冲抵工资成了新闻。
教育人才大量流失
1993年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仅1992年一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流失总额45万余人。
某省教委初步统计,1990年1月至1992年8月,全省共有6292名教师流失,其中96.1%为4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
1992年12月,广西三个县仅半年时间就有156名教师“下海”。四川仪陇县1993年暑期毕业151名中师学生,而最后到学校报到的只有7人。
上海市1993年流失的2300名教师中,35岁以下的1600人,占流失教师总数的69%。天津调出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到86.3%。 某省一县重点高中,高三学生正值高考倒计时阶段,忽然有一个班的四个学科没人上课,教师不知去向,急得校长四处寻找。半个月后,校方收到一封发自南方一家合资企业寄来的辞职报告,上面赫然写着这4位敬师的名字。
大量教师无心教学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相关教育研究人员的调查问卷中对“宁愿做其他工作而不愿当教师”这一项,社会经济十分发达的通县西集镇,有30%的小学教师表示赞同。
而贫困的安塞县化子坪乡城介小学有60%、乡中心小学有84%的教师持同意态度;特困县昭觉比尔区中心校有50%、四开区中心校有71%的小学教师都想改行。
上课接电话的老师 即便教师还没有离开,但已经无心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1994年第4期的文章显示,许多因生活困难,忙于“第二职业”的教师无暇备课,课后无暇批改作业。不少学校常因教师迟到、早退而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师范生感觉前途渺茫
上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这篇文章提到,由于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下,因而不仅在大中城市,报考师范院校的一流学生极为罕见,即使在象安塞这样升学和就业机会极少的老少边穷地区,考师范的基本上也是二、三流或极差的学生。
这篇文章问道,当师范院校录取的新生基本上都是些素质较差的学生时,我们又如何能为中小学输送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未来教师呢?
而根据河南某县的统计,1994年共接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123人,分配给乡镇及以下学校111人,截止当年10月底前报到的仅72人,占应报到人数的65%,比上一年减少了11个百分点。
这72人中有24名中师毕业生拔高到初中任教,占中师毕业生人数的40%,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
为什么恶果在这些年显现
从1992年到2005年左右的十多年时间,教师工资收入虽然也有数倍增长,但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同等学历的公务员、外企白领。在越来越以经济收入衡量职业声望的时代,教师职业除了所谓“稳定”,职业声望大大下降。
中国有现代以来,民国时期,甚至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有大量青年才俊心甘情愿从事并热爱教师工作,这种情形,使几乎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总会遇到让他们感佩不已的老师——他们要么人格高尚,要么学识渊博,要么无比聪明,甚至三者兼有。同时,即使再困难,哪怕是文革时期,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长时间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形。
民国某小学教师合照 而恰恰从1992年开始的十多年,那种智商和情商相对发达的青年才俊,极少再流入教师队伍的情形,他们追逐高薪而去。一所学校,一个学区,再难见到那种“奇理斯玛”型的教师,绝大多数庸庸碌碌混日子,时刻准备着跳槽。
不客气地说,你给的是一个相当于农民工的工资,那么你只能招聘到农民工水平的人才。
矮子里面也会拔出高人,这批深受伤害的教师,最终也会有先后成长为所谓“教学骨干”的人才,并在此后逐渐走上领导岗位。但他们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准、视野、再学习能力,由于先天的智商和情商缺陷,与其前辈相比,差距不言而喻。
他们能够想出什么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什么新式理念,不是明摆着的吗?——去问问今天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让他们钦佩不已?
有人说,是大环境不好,压迫着他们无法施展。这个辩解似是而非。实际上,大环境再不好,如果一所学校有几个具备教育家天赋的人物,也可以影响和带动局部环境。
如果一味责怪大环境不好,那么变革从哪里来?真正可怕的是,小环境被破坏殆尽,从根上烂掉了。
结尾的话
不重视教育的恶果,不会当场兑现,它会在一二十年后发作。今天教育领域的那么多幺蛾子,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上是由于拖欠克扣工资,使那支教师队伍在十几二十多年前将帅逃亡,溃不成军。虽然后来不断补充人才,但今天还是由矮子里的那些高人说了算的时代。
当然,一方面,我们要感谢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了,撑住危局,不至于彻底崩坏,他们居功甚伟。
但另一方面,经过十几年拖欠克扣工资,这支队伍已经没有灵魂人物,缺乏灵魂,缺乏灵气,缺乏大师,匠气充盈,唯分数是论,遗忘了“教育是什么”这个本源问题,他们在招生的时候要“查三代”,一点都不奇怪。
我们在这里翻看这些陈年旧账,只是为了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仅仅一代人忽视教育,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一定会吞下苦果。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正在得到纠正,教师的收入,正在进入合理区间。“尊重”逐渐不再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愿10多年之后,当那些当年被拖欠克扣工资的教师走下历史舞台,情形可能会有改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