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储备体系是该进行大修了
“将近7年啦,中储粮才想起来把存在我们仓库里的16000多吨粮食拉走。如今这些粮食已经坏了,连猪都不能吃。”近日,河南新野县金硕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反映“河南万吨小麦被忘 7年变质”事件。对此,中储粮的回应是:已卖给企业,企业拒不出库 。(5月8日中新网)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我国向来神圣如同天物,如今却被这样糟蹋,无论是谁的原因,其糟蹋粮食的行为都不可原谅。尤其是作为国家大粮仓的中储粮,难逃失职之责。其实近年来中储粮一直丑闻缠身,暴露出诸多管理问题。比如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曾报道过辽宁、吉林等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再比如2013年,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只“硕鼠”,以空买空卖“转圈粮”28亿斤,骗取国家粮食补贴资金7亿多元。还有黑龙江等地多次发过储备粮库大火等问题。2013年9月,中央巡视组向中储粮反馈问题时明确指出,其存在“内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基层F·B案件高发多发”、“虚报库存、掺杂使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等问题。
中储粮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过量的国家粮食储备数量,让小牛拉大车,国家粮食收储规模过大过多,代理库、代储点等数量繁多庞杂,环节过多,才导致乱象丛生。
曾几何,我国农户储粮一直是个中国特色的传统,曾占粮食产量的一半,被不少国外粮食研究专家称赞。农民在夏收或者秋收后,一般都先在自家房子里储存几个月,反正农民的房子也足够大,场地也足够多。农户储粮一方面可以躲过粮食收获时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下跌,另外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合适时再出手,对整个粮食市场其实是一个平滑作用,减轻季节性的粮食波动。加工企业是用粮大户,他们的收购行为刚好与农民相反,在粮食集中上市价格低谷时,多收购一些;而在淡季价格上升时少收购些。农民与加工企业参与收购储粮的模式多年来一直存在,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储备的大包大揽,大大抑制了农民与用粮企业贮粮的积极性,使这两个过去收粮用粮的主体大大减少了收贮意愿,也基本上把粮食收储的压力都转移到国家储备上了,庞大的收贮数量,繁杂的体系,再加上管理不善,才导致许多奇怪问题的出现。
我国现行的粮食收储体系是近二十年前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当时为了激励农民更多的生产粮食,也为了解决农民售粮的后顾之忧,才形成敞开收购的收储政策,后来国家收储的数量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国家制定的比较高又每年增长的收储价格,大大压抑了市场机制,市场调节手段完全派不出用场,责任与压力也基本上都转移到国家储备上来了。
目前我国粮食收储的外界环境完全变了,一方面国际粮食价格低迷,世界整体粮食过剩,而我国国内的粮食价格高企,如果再继续执行巨量的粮食收购行为,其实是对农民发出错误的信号。所有不少专家呼吁,小麦与水稻收贮也应该象去年的玉米一样,取消临时收储备,让市场这只手发挥主导作用,防止目前一方面国家粮库收来的高价粮卖不出去,另外一方面国外便宜的粮食通过进口与走私进入国内市场,让粮食价格恢复其本来面目。
其实按照世界通行的粮食储备规律,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数量供国内市场三个月食用量就可以了,或者是当年粮食产量的15%左右。而目前我国的粮食收储数量太过庞大,更出现有些地方国家收储与加工企业争收的现象。中储粮自身变成了一个逐利单位,失去其作为平衡国家粮食均衡量的主要功能,需要加工其公益性的责任强化。
改革的方向其实很清楚,就是改变过去一头独大的收贮格局,大力鼓励粮食加工企业与农民贮粮,当然国家可以把过去高昂的代储补贴的一部分拿出来,用来支持农民与企业建库。当然精兵简政后的国贮库, 也要象其他国有企业一些,加强责任管理与问责,不能因为所谓的粮食贮备秘密而处于灯下黑,缺失监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