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事业单位同岗不同酬难吗?
来源:红歌会网作者:清江游 原标题:解决事业单位同岗不同酬难吗?最近,事业单位的改革又听到新的动向。这事业单位改革上届政府就有规划,喊了似乎也有十几年,搞了一些动作,如什么绩效工资,但最后都没有大的动作,维持了基本的态势并没有大动干戈。整体事业单位的改革没有像一些人预期的或者叫嚷的那样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这次好像动作要大些?因这次明确提出要解决事业单位中的、特别是学校和公立医院中存在的极为不公平、极为不公正的同岗不同酬问题。这让所有事业单位中没有享受到同等待遇的人员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希望,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一消息对某些仍在学校或者医院但想跳槽的非同等待遇人员无疑是一个刺激,得激动好一阵子,再等等看吧。
不过,痼疾不是想解决就很快能解决的。解决这一同工不同酬的方式在哪?能不能实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彻底消除不平等的待遇?想来也是奇怪,在同一单位内都存在着“非国民待遇”,可笑还是可悲?
一般认为,在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同岗不同酬问题的源头是用工双轨制。看来,咱们国家双轨制影响最大的不是在公务人员那儿,是在事业上。双轨制还存在的必须扫除?但这事业单位的双轨制与其它的双轨制是不一样的,它的核心就是有无事业编制。无论是教育界城乡教师的待遇不同,还是医院医务人员的待遇不同都来源于用工的双轨制,都是因为没有编制而得不到国家财政拨给的人头费。进一步讲,就是所谓的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的区别。教育界主要是代课老师普遍存在,医院主要也是类似情况。而解决这一问题明眼看就得取消用工双轨制。既然是有用工需要,为什么要用工双轨呢?就是玩什么编外?来个同岗不同酬。如果不需要为什么雇他们呢?真的是编制不足造成用工双轨制的吗?
有的地方已在搞取消编制,取消学校与公立医院的编制,所有学校和公立医院都不再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办法似乎可行,但一旦不再纳入事业编制,国家财政对教育和医疗投入中的那个人头费的部分是不是也要取消?或者变换形式还留在国家财政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中?编制取消,人头费即使留在投入中,而投入却不增加,过去形式上存在的编制是没了,可编外与编内的区别是不是也会随之消失?那是有疑问的。最简单的应对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还是不一样。还能保持同工不同酬。也就是其过去的那些编外人员的人头费从何而来?用什么方式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酬要增加开支,增加的支出从哪来?靠“创收”?这眼见的就是增加社会大众的、普通百姓的或者说是所有非学校、非公立医院人员的教育和医疗负担?特别是这“创收”的合法性何在?会不会产生新的教育和医疗F·B?
此外,编外人员大概更多地是担心由于学校和医院增加新的支出,他们很可能会成为牺牲品?至少有一部分人员会有这种担心吧?存在用工双轨制时,他们收入虽低,可毕竟是有收入能混日子,如果学校、医院把他们炒掉,是不是还不如在学校或医院作为编外人员混下去?当然,实现同工同酬的阻力或者叫不利因素还不止这些,还有较大的绊脚石存在。
长期以来,学校、医院总是以人员不足、没有编制、经费困难来强调编外人员的低待遇是必然的。从没有考虑过学校和公立医院的编内人员越来越成为社会较高收入的群体,却让部分工作留给了低收入的编外人员?这已经不完全是公平与公正的问题,而是政策上出现明显的偏差。就是用借口来公开强调可以不公正、可以不公平。难道不是吗?这种意识中、认识中存在的歧视恐怕也是阻挡实现同岗同酬其中的一个绊脚石。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绊脚石,最大的是在学校和医院中已经形成的在内部公认的、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大家知道,就学校和医院本身而言它们是从来也不会去设想如何解决这种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已成为学校和医院在财富分配上的一种常态,也就是利益固化了。不仅在意识上它们认为这是当然的,在实践中也成为一种必然。在学校和医院看来,同工不同酬是合理的,虽口头上他们不敢这样讲,但在潜意识中就是这么想的。学校收入不管增加多少,它都不会去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下曾问过某重点中学的教师,你们学校到底能招收多少学生?也就是学校的容纳量,无言以对啊。这个学校每年招生划的分数线只招到一半左右的学生,而另一半都必须交额外的高价。凭什么这样搜刮家长们的腰包?这合理性、合法性在哪?这钱又去哪了?由此,编内人员的收入大幅增加。从这个现象我们就可发现,同工不同酬学校根本不会去解决。医院也是一个道理。如今的所谓看病难反映的是什么?医疗资源不足?换句话说,医院生意非常好啊。生意好当然收入肯定不菲。可医院收入不管多么高,与学校存在的现象一样,也都不会设想去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它们是在等政府投入吗?在下以为,按照现在的利益固化的形态和意识上不公正的存在,政府无论投入增加多少,如果没有强制性的措施,这种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还是不会改变,因为这和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出现两极分化是一个道理,学校和医院都不会去改变目前的财富分配方式,这多滋润啊。
从另一个角度讲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也无法排除。那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造成的学校和医院的公益性质不断地淡化甚至消失带来的副产品。学校和医院的赢利劲比企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以捞社会财富为已任啊,这也包括从编外人员身上捞。是不是过分了?用最简单的事来衡量就知道不过分。没钱没人让你进医院,没钱没人让你进学校!
回头看看我们过去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它虽然较为彻底地资本主义化了,但它仍然把社会主义的教育、医疗福利保留下来了。学校和医院的公益性不但没有消失,还在发展。而我们呢?学校和医院正在逐渐地成为一种商业经营者,或者说是正在走向商业经营的模式。由于学校、医院非公益化的加剧,它内部的分配方式自然地就出现较大的差别,而在这个差别的最低端就是那些享受同工不同酬待遇的群体。如是,没有政府的强制,学校、医院本身怎么可能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呢?
当然,学校、医院出现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不能排除政府的责任。换一个角度讲就是国家财政经费的分配问题。能不能对学校和医院投入更多?学校和医院的这个盘子究竟需要多少经费?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的教育与医疗方面的投入是不是确实还太低?但在下还是担心,政府不断地增加的投入一定要定向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特别是要划红线。如果我们提出“尽量”这个概念来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那实际上就是在继续放纵学校和医院维持内部分配方式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同工不同酬的存在将无法改变。
欢迎在天虹创惠网【坊间吐槽】版块发布观点见解
点我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