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6-2 18:30:53

石雕艺术根植生活并表现生活



石雕艺术根植生活并表现生活——石新坡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创始人是陶工、铁匠、金匠、男女织工、油漆匠、男女裁缝,一般地说,是手艺匠。这些人的精巧作品使我们赏心悦目,它们摆满了博物馆。”劳动者是艺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生活的创造者。石雕艺术与人类的整个生活具有互动联系,与人类现实生活和意识活动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石雕艺术无论看上去怎么样的天马行空、五彩斑斓,它的根在于现实土壤中,反过来,石雕艺术又反作用于现实,为现实增添了一种艺术氛围和精神引导。

石新坡,《站立观音》,汉白玉,2015,雕刻学校杯·天工开物奖雕塑大赛优秀奖
一、石雕艺术根系在现实生活土壤
如果遵循“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致力于摒除原有的内容而仅仅追求“美”的探索,那么这种石雕艺术之路是狭隘的也是没有前景的。石雕艺术必须将根扎入现实生活的土壤,始终来源于现实,始终在现实中成长。生活是石雕艺术的大地,是石雕艺术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石雕艺术是空洞地无病呻吟。
1、宗教对石雕艺术影响深远。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宗教与民间信仰非常活跃,也相当复杂。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石窟艺术便是佛教与石雕艺术结合的艺术结晶。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石雕艺术就一直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影响激荡下谱写的精彩篇章,石雕艺术表现了佛教故事、佛教人物、宣扬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活动,特别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大佛教石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2、祭祀等文化对石雕艺术的影响。石刻艺术品,体积巨大、耐风雨侵蚀、厚重典雅,这些与生俱来的石雕特性催生了陵墓石刻艺术品。尤其是那一座座高大精美的石兽雕刻,雄浑瑰丽,流畅生动,蓄势待发,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这些陵墓石雕一般包括镇墓神兽、神道石柱、神道碑等,这些石雕整体和局部和谐,技法则雄浑简练、大气醇美,圆刀、方刀并用,在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例如,陕西兴平县茂陵村的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陵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马儿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作品动静结合,蓄动于静,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洒脱凝练,又表现出岩石的天然美。

石新坡,《大象》,汉白玉
3、建筑需求对石雕艺术的推动。很多瑰丽的建筑中都有石雕艺术的烘托,如皇家建筑、民众居住的宅居、村落里的桥梁、牌楼、戏台、祠堂等等。石雕艺术为生活起居场所和室内布置模式起到了很大的装饰作用,形成和营造了一种民族文化氛围。石狮子是民间建筑中常见的石雕艺术品,民间把狮子作为“百兽之王”,是压邪、安吉的象征,石狮子要力求形体雄健,威严凶猛,气势非凡。明末至近代,另一种与民居建筑相映生辉的是“栓马石”,这是一种农家宅院门前栓马、牛等大牲畜的石雕桩,石材以灰青石、黑青石、细砂石为主,一般分为桩头、桩颈、桩身、桩根四部分,石雕工匠要删繁就简,借助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创造出浑厚朴拙、浪漫谐趣的莲瓣、鹿、马、世俗人物等艺术形象。一般运用圆雕、线雕、线刻等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浓烈的地域艺术风格。
4、吉祥图案对石雕表达手法的一贯影响。“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石雕艺术中,图案既装点美化了石刻品,又寓意了一定的祈求和祝福。图案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它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了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命追求。同时,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文化信息和符号象征。一般而言,表现爱情、婚嫁和祈子主题的多用凤戏牡丹、龙凤呈祥、彩蝶双飞、并蒂莲花、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葫芦万代、麒麟送子、观音送子、莲生贵子等图案来表达。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延年益寿是人民普遍的心理追求。在石雕艺术中,由各种字体的“寿”字图案化,成为祈祷延长生命的吉祥物。另外,五只蝙蝠围绕寿字叫做“五福捧寿”,以鹤、鹿组成的图案称为“鹤鹿同春”,鹤与松树组成的图案称“松鹤延年”。表现纳福招财的有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图案。表现升腾变化的有鲤鱼跳龙门、杏林春燕等。当然,这些吉祥图案也有迷信和落后成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石雕艺术家要领悟和明白这些吉祥图案寓意,并与时俱进予以改革创新,以新的图案去表达新的理念和思想,其艺术手法是一脉相承的。

石新坡,《卧狮》,黄色大理石,200×200×100cm,河北省首届燕赵文化节天工杯雕塑大赛优秀奖

二、石雕艺术要尽力表达生活诉求
1、石雕艺术要主动融入生活。石雕艺术来源于过去,又创新于现代,随着现实生活的需求而进步。当代的石雕艺术家,要力求运用石雕艺术语言融入当代生活。例如,一些石雕艺人匠心独运,将石雕艺术巧妙融入到饮食文化、装修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力拓展石雕艺术题材。例如,在灯具中嵌入部分精巧的石雕艺术构件,在炊具中推广大理石板材,在洁具中推广高档大理石脸盆,引进西方石雕壁炉等。还可以探索在小型摆件、现代家居等领域中开辟市场,让石雕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2、石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这主要表现在对文学、戏曲、传说等的融入,石雕艺术家通过石雕语言对古典名著的典型人物创作、戏曲角色创作、神话传说的故事情节再创作等。例如,综合性艺术——戏曲,它的形成和流传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又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发展成熟的,包括剪纸、雕塑、绘画等。反过来,近年来,一些石雕艺术家以戏剧中的角色为主题,进行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创作,将石雕的材质、特征与戏曲特性融合一起。例如,曲阳县北岳庙吴道子壁画中的“曲阳鬼”绘画,描画一个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传奇人物,因此,曲阳县在高速路口雕刻了一尊“曲阳鬼”雕像,雕像面目狰狞、肌肉暴突、手拿方天画戟,象征着追求善良、打抱不平、秉持正义的曲阳精神。

石新坡,《仿唐站佛》


三、曲阳石雕艺术的民间地域性
曲阳石雕艺术是现实生活泥土培育出的芬芳花朵,是中国石雕艺术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历史达2300多年,传世名作众多,历代均有著名石雕艺术人。直到现在,曲阳县被评为“中国雕刻之乡”,规模很大,从业人员数十万人,在我国乃至世界石雕艺术中举足轻重。
1、民间性。曲阳石雕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工艺。虽然,在修建元大都、建国后的十大建筑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行业人士赞誉为“皇家工程队”等,但实际上一直在民间传承。曲阳石雕艺术从业者绝大多数为农民,极少有学院派艺术家。在创作曲阳石雕艺术时,注重作品的可读性,正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这句话说出了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和民间美术的造型特色。
2、地域性。历史上曲阳石雕艺术使用的材质一般为曲阳汉白玉,因属于北方、气候干燥、物产瘠薄等原因,曲阳石雕匠人在创作时,珍惜材质,注重手上的细腻和精美,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印痕。同时,曲阳石雕传统手工技法有一整套独有的手工工具,常见的是撬棍、斧、凿、刀子、钎子、墨斗等,这些结实耐用、结构灵活、功能专一、使用方便。撬棍是用来移动岩石的,斧子是用来开大荒的,刀子等是用来精细加工的。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切割机、方型机、数控雕刻机等新兴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性能,但是,一些最精微的地方还是需要手工工具的推敲雕凿。

石新坡,《双色站观音》
3、传承性。曲阳石雕艺术从业者,自古及今一般是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民众,他们大都没有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传承中,除了实物以外,一般采用语言传承、行动传承和心理传承等方式,很少用文字等方式固定下来。因此,曲阳石雕艺术缺少可供查考的文献资料,仅仅停留在一些民谚、民谣上,而这些民间流传的资料价值不容忽视。需要一些专家及时整理、挖掘、保存和传承,这是非遗文化最急需的事情。
石雕艺术源于生活,根脉在生活,这种生活是劳动者的生活,是创造者的生活。石雕艺术就是以感性和审美为纽带,以生活为核心,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在石雕艺术研究和创作中,要以生活为起点,以石雕艺术手法为中介,力求深入生活、贴近生活、表现生活。

民间工艺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雕艺术根植生活并表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