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7-8 13:02:36

从《软埋》想到司马南的风波

来源:红歌会网记者:乔维
原标题:从《软埋》想到司马南的风波
  京城夏季酷热,偶尔也会卷起一阵云雨,凉风窜走在小巷稀释着沉闷的空气,街灯在濛濛细雨里散发着诡异的光。安静的夜色万家灯火,唯有淅淅沥沥的雨滴飘落,惊扰了窗外几株冒起的竹叶,在幽暗中窥视着茫茫的黑色。当我收缩回迷蒙的视线,屏幕里的文字也如街灯细雨诡异而飘摇,思绪随着手指在键盘上游走,敲击进屏幕的却是一串惊诧的感叹号。
  也许是赶写文稿的缘由让心情疲惫,倘或是几天往返于纠结的旅程上,平日里飞扬与流畅的思绪,恍如注入了凝固剂,总是回旋在磕磕绊绊间。而那些奇奇怪怪的信息,似乎在强行撬动我固有的思维模式,野蛮着塞进一堆和艺术无相干的东西,掺杂在清澈逻辑中让流动的思想浑浊。当我闭目幽思,听雨滴敲打窗棂声,那个叫“软埋”的词语飘进脑海,赫然窜进我的心底,碰触了那份平静中的柔软,我是否也被“软埋”了一种变异的东西。
  恍然想起不久前的风波,从作家方方的《软埋》,到司马南“三天教授”的戏剧,犹如在网络里旋起一股雾霾,短时间意识形态又一次左右列队。集结在围剿《软埋》旗下的先锋写手,清一色被标签化的左派,而力挺《软埋》多是以“还原历史”的所谓精英。关于司马南“三天教授”风波,尽管论战没有白热化,却在文字间透着寒气,段落行间隐藏着划裂社会的剑刃,那些反对或支持的篇章,多是怀抱琵琶半遮面,弹唱着竟然全是南腔北调。
  我不知作家方方创作《软埋》的心境,更无法推演方方是否居心叵测,借《软埋》控诉建国之初那段历史。倘或是为曾经的地主阶级翻案,让《软埋》的文字成为一根刺,深深的扎进人们的心底,永远成为一种痛,给社会《软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因为我读《软埋》的感受,一种悲怆混杂着绝然,一片迷茫掺夹着疑问,从《软埋》的文字间闪跳出许多暴虐和恐慌的画面,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一个苦难辉煌的政党重叠。
  近日一纸“人大”反悔聘教授的声明飘红网络,因司马南被“人大”聘而又反悔,“人大”校友成了网络热门语,而司马南又一次被推上风口。“人大”聘请教授是否规范另当别论,司马南能否担当教授又是一个话题,最具戏剧的是“人大”反悔的原因,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程序“瑕疵”。而标贴在网络上的“人大”校友誓言更加喜感。号令者的语言对司马南极尽嘲讽,“铁嘴拧牙,巧言令色,为倒行逆施者张目,为作奸犯科者卖身,实为知识界所不齿也,泯然一贼耳”。声言:“聘请司马南等于给‘人大’嘴里硬塞了一只苍蝇,是陷‘人大’于无良无知无义无耻的境地,聘用司马南将永不与母校为伍”。
  司马南究竟动了谁的奶酪,让“人大”毁约“校友”号令而怒愤,我想不出针对司马南的咄咄怪事,能概括出一句最为恰当的语言。追随号令者的“人大”同门有几多,不知所云,而同门富豪却能用巨款左右母校是真,校方用简单敷衍的“瑕疵”换来丰厚的捐赠,谁会去顾忌司马南的心情。多年间司马南被“移民”风波浪起潮退,“五毛”的标签像一个符号随影相伴,网络水军攻击的语言极尽暴力,就如前世结怨出多少仇恨。皆因司马南早期反伪打假,雄辩江湖专怼神功,显摆在“敏感”领域的浪尖上,自我感觉是救赎愚昧的“侠客”,却浑然不知早被“软埋”成另类的标靶。
  关于司马南的风波,往往被认为是左右之争,甚至解读为意识形态的博弈,究其原因是被司马南截断利益集团的保卫战。摁倒司马南神功才能登台打擂,伪科学可以呼风唤雨,获利者慈眉善目念着弥陀佛,笑纳着滚滚财源。其实那些曾经久远的往事,对于江湖已成昔日云烟,司马南早已退隐江湖,不闻身外风雨冷暖,无意看窗前云卷云舒。每日醉心于练字习书,随着心情云游美景河山,喜欢休闲客串在娱乐的故事里。一位退隐江湖的老头儿,一纸没有含金量的聘书,一群并不了解司马南过往的“人大”校友,何来汹涌网络的仇恨与怨气。是非曲直归结于曾经的恩怨,江湖利益纷争多险恶,最怕在芸芸众生间给“埋”一根刺,无论英雄豪杰也难挡口中射暗箭。
  现实中司马南被曾经的恩怨“软埋”为:“铁嘴拧牙,巧言令色”,戏剧成“三天教授”的荒诞,何况作家方方巨著《软埋》的效应。无怪乎执政党的元老、曾经辉煌的军界将军们,用极尽严肃而萧杀的文字,对《软埋》开始喊话,捍卫执政党光辉形象的群体蜂拥而至加入围剿。同时也搅动起精英们的逆反情绪,一直倡导记录历史还原真相的学者们,除了力挺《软埋》的文学性及艺术价值外,拉开了意识形态对立的硝烟。围剿者历数《软埋》的种种罪状,甚至冠以“毒草”、“颠覆”、“险恶”等文字,加以对“软埋”实施鞭刑。而力挺“软埋”的所谓精英,指责围剿是曲解作品而语言暴力,极尽余力着把围剿者归类到“文革”的语境里。
  江湖隐藏着恩怨,文学的属性是政治,诉求还原真相的精英同样懂得,文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服务政治的道具。江湖恩怨黑白分明,在是非间“埋”一枚怀疑的种子,日久发芽鲜明的界限也成灰色。当写作者在敲打文字间,世界观、价值观、认同感尤为重要,文字组合成语言就会产生效应。曾经的伤痕文学,记录文革淆乱中人性泯灭,战争岁月留存着人间炼狱的文字,从无产者的视角,看地主资本家的原罪,要比土改血腥更残酷。掀开抗日战争的画卷,中华民族的记忆是山河破碎遍野杀戮,文字间流淌着溪水一样的血泪,石碑刻满了屠刀下的屈辱。而侵略者记录着全是为“东亚共荣”谱写的赞歌,相同的历史一样的空间,换个角度描述却不一样的记录,关键是书写者想表达着各自的诉求,让所有的文字成为政治与利益的面纱。
  我们阅读历史,往往想在文字间寻找真相,切勿刻录历史表面的痕迹,而是透视期间所掩藏的足印。每个时代多有禁忌,书写者选择曲线与迁移,让迂回和隐喻掩埋陈述的真相,解读其中滋味凭借的是悟性。读方方的《软埋》,曾经的无产者嗅觉出邪恶,那些精英学者检点出历史的补角与碎片,换一个角度观景看物,历史真相永远不会被“软埋”。曾经江湖恩怨中的司马南,有多少人用理性的角度去解读?喧嚣的网络里游走着虚拟,有谁近距离感知真正的司马南?无论江湖险恶现实多荒诞,在淆乱的尘世间唯有一声叹息。
  现今的世界抛开战乱杀戮年月,让人在地狱里喘息外,属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社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软埋》想到司马南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