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A公司的“无人超市”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巨龙原标题:公平VS效率——兼评A公司的“无人超市”
最近,马某人的“无人超市”正在热点之上。作为一家一直戴着光环的互联网企业,A公司的一举一动,无疑都会成为业界的热点。
到底应该怎么评价这个事情?是坚守低效率的落后方式,还是拥抱先进高效的先进生产力?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放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去考量?
【“无人超市”和资本家本性】
“无人超市”无疑可以大幅度降低劳动力的雇佣,给资本方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据估算,一个人工可以管理大约10家无人超市,以一家小超市平均雇佣6个人计算(两个人值班,一天三班)。原来十家超市,本来可以解决60个人的就业,现在只需要1-2个人就搞定。
无疑,从劳动生产率计算,这是非常高的提升。相信试点运行成功以后,马某人号称开“10万家”无人超市,并非不可能。只是这样一来,大约几十万人就要失业。这些失业的小生意人何去何从,那不是马某人们需要关心的。赚钱是自己的,负面后果社会和国家来承担,这是资本家本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如果只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的话。那么,经济越发展,财富就会越集中,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而且社会的失业率会越来越高。整个社会,能够参与分享经济发展蛋糕的人,实际上会变得越来越少。这应该是我们国家追求的发展目标吗?
多数的资本家,是很厌倦雇佣工人的,机器的麻烦要比人工少得多。机器不会疲劳,机器除了投资和保养,不需要发工资,机器更不会闹事玩心计。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因为产品比较精细复杂,不能完全用机器人生产替代,干脆就把这些劳务外包出去。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只做设计、营销、品牌工作,产品的零部件全球采购,制造就完全交给了中国。苹果公司利润丰厚,但是在美国只雇佣几万员工,而且大部分都是低薪的苹果专卖店销售人员。能够在苹果公司总部工作的高薪员工,其实占比很低。——苹果主要的利润,属于资本家,加上其带动的美国金融产值。在苹果的价值链体系中,金融资本家拿走了整个蛋糕最大的部分(超过90%),剩下的利润蛋糕,留给中国的寥寥无几。
但是如果不考虑钱的问题,只考虑就业和社会繁荣。中国却是苹果公司产业链的最大受益者。郑州富士康一家公司的出口,竟然占据整个河南省出口的超过70%的份额,带动了整个郑州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我近些年常常来往于郑州,在郑州围绕富士康产业链的直接间接受益就业人口超过百万,甚至拉动了郑州的房地产价值上涨。
最近阅读了《断点——互联网启示录》这本书,这本书并不是从技术角度讲述互联网,而是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讲述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断点——BreakPoint,当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越过了这个点,就会走向衰败,或者会造成崩溃或者破坏。从A公司这些年发展的路径看,已经越过了其社会效益的“断点(BreakPoint)”,其正面的社会效益越来越不显著,相反,随着其触角越深越长,经济效益上升的同时,社会效益却是同步在下降。
这和苹果公司发展的路径很相似。苹果公司从引领移动互联网潮流,逐渐变成了阻碍创新的既得利益者。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链,不惜损害用户和合作伙伴的利益。
华尔街资本家,显然很喜欢苹果和A公司这样的公司,并且一边给其高管巨大的红利,一边给这些公司施加巨大的压力,逼着这些企业对整个经济生态链“敲骨吸髓”。至于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并不是他们关注的。
苹果和A公司,毕竟距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接下来,我来讲述一下身边普通人的故事。
【一个小地方的财政和就业】
桂林是一个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为了保住碧水蓝天,桂林不发展污染性的工业,连带着其他的工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可想而知,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地方,就业形势肯定不会好。与此对比的是同在广西的柳州市,因为有发达的汽车产业,整个城市有数十万人直接间接从事相关的产业链,因此就业比较充分,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
桂林的地方财政收入不高,因为连卖地的这块收入也比较有限。因为冬天阴冷,北方的有钱人,宁可到海南三亚置业,在桂林买房子的人不多。最近几年,北方冬天雾霾重,才有一些普通阶层,跑到桂林临桂新区买了房子,房价不过五千。我上次乘坐飞机,就遇到了几位,买了桂林临桂新区的房子,打算在北方雾霾严重的时候过来住。
因为本地财政收入不高,桂林的主要财政开支,一直很依赖于国家的支付转移(从发达地区的收税里,拨一部分到贫困地区)。这种本地的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带来的后果就是就业机会很少。除了教育、医疗、市政、旅游、商业服务等等,本地并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即使我要在本地就业,打工的话工资很难超过5000。
因此,在桂林做小生意的人就特别多。我曾经仔细观察过本地的小生意业态,举几个小例子:
——楼下的一个街角,每天下午都有两个中年女人,推着一部三轮车卖卤肉,有卤猪蹄、牛舌、猪耳朵、牛腩等等,味道做得好,生意还不错。算是两家人的合伙生意,男人在家里做,女人推出来卖,一部三轮车推动的小生意养活两家人。
——也还是在楼下,在小区后门,有一个腿上有残疾的姑娘,和她的老父亲轮着守一个小烟摊,夏天还顺便卖点水,就这么一个很小的摊位,养活了这父女两人。卖烟的牌照是政府特批的,他们家的老房子,最近拆迁了,回迁房还在原来的小区,距离小摊位不远。不管命运对这父女两有多么残酷,至少这个社会已经尽力给他们提供了一点点庇护。
——在菜市场100米外的一家底商店铺,因为租金太高,之前开过不下5家米粉店,一家家都倒闭了。最后这一家,把店面隔成了两个部分,前面部分卖“土”猪肉,隔离的店面里卖猪杂米粉,因为猪肉新鲜口味好,无论是卖肉还是卖米粉,生意都不错。更厉害的是,因为卖米粉和卖肉,都是早上的生意,他们下午把店铺分租了出去。一个摆地摊的接手了下午的铺位,把卖肉的案板盖上,然后摆摊卖起了衣服。当然,都是廉价无比的地摊货,观察过几次,生意都不算太坏。
桂林这座城市保住了“绿水青山”,对于相关的旅游产业来说,也的确是留住了“金山银山”。但是对于这样一座规模不算小的中小型地级市来说,能够从旅游产业分一杯羹的,毕竟总还是少数。即使是中国最美县城的阳朔,本地农民大部分也只能出去打工。留在本地的,只能做点小生意。
前一阵,因为接待了几个美国高中学生。我正好去了阳朔,在以前熟悉的一家租车行租了自行车,顺便了解到一个事实,互联网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阳朔,正在严重冲击他们的这个小生意,他们租赁单车的生意下降了大半多。不得已进行了产业升级——租赁电单车,但是投资很大,几十辆电单车投资将近十万,而且投资回报率更低,因为很多游客喜欢租单车。
很显然,面对互联网的这些产业巨头,这些小生意人,就像沙滩上的小沙塔,一个巨浪拍过来,什么都没有了,原来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小生意,也许说没了就没了。重新就业说起来容易,然而这些人大半生都过来了,你让他从头做起,学习什么高科技或者新就业,恐怕也是天方夜谭。
其实,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距离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以手机为例,全中国的产业链加起来,也只是拿到了微薄的利润。这些实力强大的互联网企业,除了在移动支付这些领域,引领中国进步潮流,完全可以在基础研究,芯片算法,操作系统等等领域,投入巨资追赶国际先进企业。何必一定要和中国的小老百姓争夺一点点蝇头小利呢?
也许是高科技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投入风险太大,资本家并没有耐心,而活在当下赚在眼前,利用自己在互联网的优势,抢走小老百姓的饭碗,相对更加容易一些。我们看上去高大上的互联网高科技企业A公司来说,掌握着移动支付工具,手里又有巨额资金,从老百姓手里抢钱,比投资高科技和国际巨头竞争容易得多。所谓“内战内行”,抢中国老百姓的饭碗,算什么本事?像华为那样,到国际上市场上,抢洋人的饭碗,那才是中国最需要的真正高科技企业。
如果听任A公司这样的企业,横冲直闯继续野蛮扩张,很难想像其边界在哪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消灭的就业,一定会多于其创作的新就业。
【公平和效率的反思】
中国人很少会反感华为,也比较少人特别反感腾讯。华为雇佣了将近二十万的员工,一直在和世界顶级的IT企业在PK,而且节节胜利。而腾讯虽然强大,但是同时也打造了一个开放的体系,扶植更多的小伙伴成长。我仔细观察过微信小程序,对于很多开始使用小程序点餐的餐厅来说,并没有减少服务员的数量(我仔细咨询了很多店掌柜),但是微信小程序点单,提升了服务品质,服务员能够快速收拾餐桌,顾客点单也无需等待。
而A公司从诞生以来,把西方资本的基因发挥到极致:残酷无情,善于利用媒体造势,善于作秀,善于掠夺,随着实力的膨胀,企图染指的领域也越来越多。
反过来想,即使A公司没有推出“无人超市”,中国遍地的各种小超市,会让人购物有不方便吗,或者价格很昂贵吗?换言之,A公司的“无人超市”提升了国人购物的便利没有?显然并没有,这是一个竞争充分激烈,异常辛苦并且利润并不丰厚的小产业。那么,A公司做的并不是创造新的蛋糕,而只是在抢现成的蛋糕。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提升,但是社会效益却下降了——利润从成千上万普通人手里,流到了少数资本家手里。
我不想诅咒任何一家企业。但是中国发展到了今天,效率的提升,把整个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我认为远远不是最重要的了。追求产品质量的提升,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人人有活干大家有饭吃的社会,也许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边制造更多的贫困,一边由政府来扶贫。
不如想想,彻底淘汰这个 要是按照A公司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走到一个极致。我们试一试设想土地兼并,把农民种的地集中在资本家手里,生产效率一定更高,一个人说不定能够顶现在一百个农民干活。只是恐怕走不到那一步,历史周期律就该发作了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