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在印巴分裂中的作用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后沙月光原标题:甘地在印巴分裂中的作用
今天人们都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两个独立国家,而且是一对冤家。
然而当年印度国大党人追求的一个包括现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印度。从历史上来看,这并非不可能,这取决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政治关系走向。
印度国父是甘地,巴基斯坦国父是真纳。 这两人既是政治盟友,也是政治死敌。
在1916年时候,穆盟跟国大党算是统一战线上战友,共同追求一致的目标--获得自治,至于如何去争取自治,两派政治势力存在着很大分歧。
1920年8月甘地提出“不合作”运动时,除了国大党高层对“非暴力”表示不理解外,真纳则是直接退出统一战线,让甘地一个人去“独领风骚”去。
两大集团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穆盟已经具备跟国大党平起平座的政治地位,号召力也不逊色于国大党。从宗教上来说,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对立。
这两大政治集团在省议会选举之后,关系就走向了公开恶化,真纳转向穆盟独立建国路线,使穆联成为印度穆斯林的唯一代表组织。
如此一来,印度就同时存在着三股政治力量,只是英国殖民政府扮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角色,或者说英国人是裁判员。
穆盟建国本来就是一个梦,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这种思潮开始在印度活跃起来。1940年3月,真纳在拉合尔主持穆联年会时,阐述了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的必要性,这个问题不在是印度教派之争,而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真纳的观点马上得到了其它各土邦的支持,巴基斯坦能独立建国,其它邦也可以独立成好几个国家。
拉合尔会议决议被称为“巴基斯坦决议”,这时甘地就蒙,进退失据,真纳将带动各语方邦纷纷自治,甘地说拉合尔决议是要肢解印度。
这时候真纳已经跟甘地在政治上彻底分道扬镳,穆盟不再为统一的印度而奋斗。
英国政府的角色迅速变得极其微妙起来,这两大政治集团如果联合,英国会处于绝对下风。纳粹在欧洲步步逼进使得英国已经自身难保,穆盟和国大党的分裂刚刚可以被英国充分利用。
二战中的印度
欧洲战爆发后,英国必须确保印度跟随自己的政策,共同站在反法西斯阵线上。但国大党不这么想,他们有一部分人甚至准备投靠日军,想借着日军进入南亚次大陆而获得独立。·国大党主席钱德拉·鲍斯就建立了印度国民军跟日军合作,以当皇协军为荣。
印度总督林里兹格面对国大党可能倒向法西斯日本的情况,他必须说服印度各派政治力量,加入到支持英国抗战阵营中来。
在会谈和协调中,国大党以此为要挟,以战后独立当作条件。如果英国不答应,那么甘地还会发起不合作运动,任日本人来屠杀,决不还手,直到日军良心发现而改邪归正。
在英国人犹豫的时候,国大党放出大招,从1939年10月22日开始,国大党省政府议员,官员纷纷辞职。
如果要英国屈服印度人的条件,国大党必须在政治上跟穆盟重新结盟,尼赫鲁这时向真纳表示愿意回到1916年的合作局面,抓机二战机会,走向独立。
当年真纳要是同意尼赫鲁结盟要求,也许今天就不会有巴基斯坦出现。当然,如果不是英国想维护最大的各邦团结,也许印度会变成好几个国家。
历史没有如果。真纳拒绝了尼赫鲁的政治合作请求,他只坚持巴基斯坦获得独立地位,真纳政治判断是对的,英国在强敌当前情况下,决不会得罪国大党又刺激穆盟。
反而英国人急需穆盟的支持,一同抵制国大党的“政治勒索”,这样真纳在政治上站在英国一边,英国给了战后巴基斯坦独立的承诺。
尼赫鲁的反英统一阵线到此宣告破产,真纳将10月22日定为了“解救日”,以此来纪念穆斯林们摆脱了国大党的统治。
有了真纳的支持,英国对国大党采取了强硬政策,直接拒绝了他们的印度独立要求,整个二战期间,无论三者如何勾心斗角,国大党和甘地都犯了个大错,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居然有联合日军的想法,这是政治上永远被捆在耻辱柱上。
当然,阿三到现在也无所谓,国会门口照样挂着那个跟日军合作组建皇协军的钱德拉·鲍斯的像片。
印巴分裂
二战结束后,英军驻印总司令维菲尔接过了总督职务,释放了因“非暴力”关在牢里的甘地。
当时英国的艾德礼工党内阁对印度的走向有三种方案:
一,统一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
二,松散联邦,各土邦拥有大量权力。
三,巴基斯坦独立,各邦也建立不同的国家。
1946年初,印度举行了立法会选举,坚持巴基斯坦独立的穆联拿下600万张穆斯林选票中的450万张。这样英国清楚,第一种方案已经不可能实行。
最英国看来,它必须尽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使英联邦的凝聚力最强化。如果印度成为一个松散联邦国家,实行和平过渡,在政治,经济上对英国有利。
从军事上来说,如果印巴分治,美国和苏联将乘机渗透南亚大陆。
为了实现第二方案,艾德礼首相在1946年3月15日派出了海军大臣,贸易大臣,印度事务大臣三人组成的调查团,5月16日调查团发表声明:不支持巴基斯坦独立。活生生吃回自己二战时的承诺。
再看甘地这边,他1944年一出来就跟联盟谈判,打算将印度搞成联邦制,成立临时政府,这样,甘地与真纳在1944年9月,举行了整整十八天的谈判。
甘地首先同意接受印度穆斯林建立巴基斯坦国家的要求,但甘地提出,印度仍然应当是一个大家庭,两国在外交,国防,经济,政治上应当保持特殊关系。
说白了,甘地和国大党想让巴基斯坦在独立后,成为不丹模式,表面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没有外交,军事权力。
真纳识破了甘地的想法,再一次拒绝这些条件,巴基斯坦任何权力都不可能移交给印度,印度教徒没有权力来控制这一切。
最终甘地和真纳在“联邦制”和“独立”上谈崩,甘地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在二战时就犯了将穆盟推给英国人的错误,二战后,没有准确评估真纳的力量。
一边同意巴基斯坦建国,一边想收缴巴基斯坦权力,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直接导致双方会谈破裂,一场教派血腥屠杀近在眼前。
甘地见真纳没有妥协之可能,又去勾结英国殖民当局,英国新总督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老总督的承诺吞回肚子,拒绝真纳的独立建国要求。
1946年8月16日,在甘地和英国殖民者的双夹击下,三方矛盾激化。英国出尔反而为这场暴力血腥屠杀铺平了道路。
16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爆发后,当天,加尔各答就死了五千多人,伤三万多人,整场分裂过程过,双方各有五十多万人死亡,使得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种族仇杀。
12月,艾德礼首相将尼赫鲁和真纳请到伦敦,作最后和平交权努力,谈判无果。
1947年3月18日,英国内阁撤掉了不听话的维韦尔总督,由蒙巴顿勋爵接任印度总督,代表英国内阁传达了同意印巴分治原则,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移交权力。
蒙巴顿的作用就是在巴基斯坦坚决独立的情况下,决不能再使印度各邦独立,使印度留下英联邦之内。
蒙巴顿在没有给真纳一个他想要的巴基斯坦,心脏加尔各答仍然划归印度。
大多数穆斯林不满意蒙巴顿方案,因为还有的邦也应当脱离印度,但真纳迅速抓住这个历史机会,宣布有条件接受英国方案,最终,巴基斯坦与印度分裂成功实现。
以甘地来说,1940年拉合尔大会,当真纳提出巴基斯坦建国口号时,他宣称穆盟有从印度大家庭中分离的权利。
1944年与真纳的谈判中,甘地仍然同意由公投解决。
1946年8月27日,韦维尔总督将加尔各答发现的教派屠杀事件告诉甘地,希望甘地能发挥他的“非暴力”影响力来降低冲突事态。
甘地吼道:“如果印度要一场大屠杀的话,就让它开始吧……”
大屠杀仅仅过去一个星期多一些,甘地就说出这种话,既不理智,也缺乏能力。
虽然甘地和国大党对印度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甘地也必须为印巴分治的结果及几百万人的死伤负主要责任。
其实印度可以分得更彻底一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