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8-3 13:12:42

“公知”群体在舆论战中的十大弊政

来源:红歌会网
原标题:“公知”群体在舆论战中的十大弊政——网络意识形态舆论战的微观层面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探讨
作者:常凯申 2017年1月12日
本文是“新思维”系列的第九篇文章

  公知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好好说话,或者更直白一点,是缺乏好好说话的能力。
  本来,公知在舆论场上拥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不——执——政。
  不执政,那这个群体本身按理说在意识形态层面就没有什么黑点,顶多是少数人有点私生活等黑点。而他们的对手是执政的,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里,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的黑点肯定很多。换句话说,在舆论场上,公知这个群体天然就是有充足弹药,同时自己又具有隐身涂装的。
  拥有这么大的优势,结果在舆论场上还能搞到今天这么被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肯定有人要说这是政权打压的结果。但现实是,中国互联网上并不禁止你讨论所谓的“民主自由”,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某个具体敏感的事件可能被封锁,但思想意识形态本身是无法被封锁的。如果你的思想本身能引发共鸣,那完全可以得到民间舆论场的支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如此,那个年代连网络都没有。
  对于公知群体而言,今天的中国网络舆论场应该最好是这样一副样子才对:政府宣传部门对公知所持的意识形态口诛笔伐,但民间则对公知群体报以普遍同情和支持的态度。应该是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上政治课那样,老师在上面讲,下面嗤之以鼻或者写数学作业才对。民众对公知群体的态度应该是“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开启了民智”、“真是思想启蒙者”、“让我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质”。
  然而现实似乎不是这样,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现实。
  本身拥有这么多优势,仗却打成这个样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民众不是不需要社会批评者。恰恰相反,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这样一个在六十七年里压缩了西方三百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这些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的舆论市场,足以“养活”太多太多的社会批评者。
  然而公知并没有能够有效填补这种市场需求的空白,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与其说是社会批评者,还不如说是传教士。
  第一,批评社会具体问题并不是他们的目的,而只是他们传播“自由民主”的手段罢了。
  第二,从一个高度来批评社会具体问题往往需要专业知识,但他们又并不具备如此全面的专业知识。或者说只具备自己专业部分的知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只批判这么少数领域,因为这样传教效率太低,他们必须要对所有社会事务发声,这样效率才高。
  第三,至于这个社会具体问题解决不解决,对传教而言这并不重要,因此他们并不需要提出真正有效的药方。甚至一直不解决才是最好的,因为这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攻击弹药。所以很多公知往往并没有动力去真正深入研究具体问题,试图解决问题。
  在这样急功近利、目标明确的导向下,公知群体的宣传出现了以下问题:
  1、贪多求快,粗制滥造。为了提高宣传效率,任何事情都可以导向到“政治体制问题”,都可以导向到“缺乏自由民主所致”、“缺乏选票所致”,而不管这个具体社会问题是否真的和以上因素有关,吃相非常难看。
  2、功利性强,论述生硬。为了上一条的目标,在逻辑论述上经常把同时性混同于因果性,把相关性混同于因果性,甚至毫不相关的东西也能强行论述出因果性。给人侮辱智商的感觉,难以吸引高端客户。
  3、不做调查,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挖坑,在世界各国都右转的大趋势下,强行把“自由民主”和“爱国”对立起来,自己傻乎乎站到了民族主义这个最大公约数的对立面,简直是蠢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这个无差别攻击导致从高端到低端用户一起减少。
  4、心态失衡,前后不一。自己抽自己耳光,把“国家”和“政府”的概念混为一谈。看到国家有什么好事心里就不舒服,觉得这是给政府脸上增光,我就不舒服。连播个《舌尖上的中国》都要去提醒一下“欣赏美食没事,可别为了这个就爱国”,更别说对天宫二号、神舟十一、高铁、FAST等这种大工程上纲上线的冷嘲热讽了,那种“见不到中国好”的急赤白脸相在普通中立者的眼里非常难看,完全是给自己的负面宣传。
  5、香臭不分,大包大揽。傻傻分不清楚自己的优质资产和劣质资产到底是什么,分不清楚哪些该持仓哪些该切割。你说你平常吹个美国日本西欧也就罢了,连伊拉克、利比亚这些彻底失败的国家也要往里吃,非要去论证“伊拉克民主之后好了多少”,你这是得蠢到什么程度啊?你不知道这些东西一旦吃进去,每次伊拉克出大新闻都是会打“自由民主”的脸吗?这完全是自己撕自己隐身涂装的行为。
  6、水平不高,架子不小。就像某些宗教信徒“你居然不信我这个教,唉,你真是可怜被神抛弃了啊,我来救赎启示你一下吧”。一副高高在上“你们都是辣鸡,需要我滴启迪”的面孔,字里行间都能流露出来对芸芸众生的蔑视,动不动就是“这个国家没救了,这个民族没救了”。关键是调门起的这么高、谱摆的这么大,结果大家一看原来根本没什么真货,讲不出什么能说服人的东西来,自然更对其哄笑而散。
  7、思维懒惰,好大喜功。明明社会上有这么多负面新闻,你只要是老老实实就事论事研究批评,就已经足够招揽人气、吸引粉丝、引导舆论、打击对手了。可是部分公知水平并不足以分析透彻这些社会问题,又不愿意下苦功夫做功课,于是就走捷径去编造各种谣言来作为推广“自由民主”的论据。这也很好理解:具体真实负面事件的“传球”并不总是让我射门角度很舒服,那我就自己摆拍一个很舒服的“传球”然后自己射门,这样进球画面多漂亮。但代价是,谣言破灭之后,这个人造的“最佳进球”也就成了一个本来毫无必要出现的黑点,而且是整个公知群体的黑点,就如同一个不入流的地方小官的一句“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会成为整个体制被攻击的黑点一样。
  8、官僚主义,八股作风。这点在《国产公知速成宝典:从入门到精通》一文中有尖刻的讽刺。为了广撒网高效率地传销“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宣传思维高度套路化、直接化、灌输化、流程化,就差揪着你的耳朵喊“民主大法好”了。但今天的年轻人又很反感这样的意识形态灌输。这种不走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和之前体制内官方僵化的宣传如出一辙。不过讽刺的是,人家都执政六十七年了,今天还在宣传上要求尽量亲近群众,俯下身子(做的到位不到位另说)。你这离执政还有十万八千里呢,好的没学会,宣传上的官僚主义八股倒是学的挺快的。
  9、僵化迟缓,刚愎自用。公知群体对最近几年的势头下滑不愿意去面对,不愿意去从自身找问题,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思路。一厢情愿地把原因怪罪于“政府打压”、“愚民不开化”、“小粉红傻X”,这点倒是很好的继承了先总统__蒋公的一贯甩锅作风。
  其实,我觉得,公知群体真应该看看你们的对手们的变化。
  看看共青团中央,之前是一个多么高冷不接地气的官僚机构,现在也尽量要转型为党和青年的联系纽带,努力在网络上和青年交流,效果暂时有多少是另一回事,但至少人家有了这种意识和行动。
  可公知倒是越活越回去了,看看十年前的《驳雪亮军刀“中国GDP2030年超过日本”论》,不管结论对不对,但表达上客观冷静有礼很是有绅士范,再看看今天的公知呢?稍不如意,直接一顶“小粉红”、“贵支”的帽子扣上,多省事。
  再看看你们瞧不起的那兔漫画,人家并不直接灌输什么“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这种意识形态标签,甚至连“党”这个概念都基本上很少直接提到过。而是通过对普通人物的刻画渲染、对历史的直观描述、对作为最大公约数的民族主义的迎合和采用吸引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来感染、打动年轻一代,甚至能让很多年轻观众看哭了。把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生动有趣又能发人思考的动画之中。
  对手变了,你们不变,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像念政治课本一样叨叨“体制问题、自由民主”,要是中国国势现在处于相对于外国的下滑通道也就罢了,可是现在大环境又不利于你们,还这样反应迟钝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有多少人会有兴趣听你们用中老年人的口吻念经?
  10、过于极端,效果钝化。真正有引导作用的宣传,是“你做的符合我的观念,我就赞扬你,你不符合我的观念,我就批评你”。也就是说,你得有赞有压,给对方指出你要的方向。可是部分公知由于对自己的对手过于仇视,批评已经完全沦为诅咒和谩骂。其结果就是,对于对手做出的绝大多数事务性政策,都是在骂。只要你不解散,不搞多党选举,你在具体政策层面做什么我几乎都在骂,你没航母我骂你无能,你有航母我骂你穷兵黩武;你国企盈利我骂你与民争利,你国企不盈利我骂你浪费民脂民膏;你不发展西部我骂你西部人民在吃草,你发展西部我骂你破坏了当地纯天然的圣地……
  那么,对于你批评的对手而言,你批评的存在价值和影响力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我做什么在你那里得到的评价是一样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在乎你说什么呢?
  以上是说的公知在宣传中存在的十条主观层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公知所有。在“自干五小粉红”(我不喜欢这些标签化的称呼,仅为了论述方便而使用,下同)中同样一定程度地存在。甚至在持其他观点的人群中也是如此。而如今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不利于公知,所以公知群体的这些宣传弊政的恶果被暴露的更充分。
  那么如果仅仅考虑舆论战的技战术层面,其他群体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下面从“小粉红”的角度来举例说明(其他群体可以类推,都通用的):
  1、不要什么地都洗,该切割的切割,避免公知的第五条错误。从中立人群角度而言,无论是逢X必喷,还是逢X必洗,都会带来不好的观感。如果某个官员或者机构做了什么看上去不好的事情,说了不好的话,在网上红了。如果你掌握的论据充足、逻辑逆天,有能力把这个事情从正面角度有理有据论述清楚,那么可以“洗”,否则要么闭嘴,静观其变,要么纯就事论事进行批判。批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个个体普通官员或者机构如果做的不好,成了宣传上的负面资产,那么把它和你的核心意识形态做及时切割,避免被它拖着下水,是比较理智的行为。举个较极端的例子,你能想象一下,如果小粉红群体集体为中国足协辩护,那该对自己所维护的核心意识形态的伤害有多大。
  2、营造“理客中”的身份标签。公知之所以衰落的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凌驾于客观现实,逢X必喷。色彩太鲜明,急于传教。我们要尽量把意识形态宣传变得不那么鲜明和咄咄逼人,宣传应该更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多像美国学习。要让对方觉得观点是自己在客观材料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出来的,而不是被你灌输进去的。不要灌输,要引导,而且痕迹越淡越自然越漫不经心越好,毕竟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洗脑。所以说,在平时的发言中,不要一边倒,很多时候社会本身确实有问题,完全可以去就事论事批判,只要不加以引申危害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就可以了。
  3、分清自己意识形态中的“基本盘”和“缓冲区”。
  在“单向区间”内,进攻方尽量要攻入更深,防御方要尽量歼敌于国门之外
  在“双向区间”内,顺势时进攻“缓冲区”,逆势时固守“基本盘”。
  所谓的基本盘,就是你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区域,是不能让步的部分;
  所谓的“缓冲区”,就是你的意识形态和对方意识形态的交锋区,是双方互相争夺有来有往的部分。
  以最近广泛讨论的雾霾话题举个例子,一种可能的从基本盘到缓冲区的路线图可以是这样的:
  己方核心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工业化道路该不该——具体环保政策对不对——雾霾是不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雾霾该不该治理
  这是一个“单向区间”,在上面的路线图中,越往左,越是基本盘,越往右,越是缓冲区。
  对手在舆论场上发动进攻的时候,会从缓冲区的右侧开始,一级一级往上攻打论述,最左侧的部分可能是作为“公知”这个进攻方的终极目标。
  防御方的任务,是首先确定这个路线图中,哪个环节以左是必须要守住的,哪个环节可能是交锋的主战场,哪个环节以右是在当前形式下可以放弃的。
  对于防御方而言,阻击的位置是有学问的。
  你阻击位置太靠外,可能会导致论据不充足,会被别人质疑为“洗地”。比如你上来就说“雾霾根本不用治理”,那在第三方吃瓜群众眼里根本就成了“五毛”,这个仗就没法打下去了。
  你阻击位置太靠内,比如你直接退到最里面,只是论述“不能因为雾霾就要颠覆国家”,把外面的全放弃。可能会导致给自己留的余地太少,太被动。放弃的大片土地也会成为对手的弹药基地。
  一个好的防守方式是:只打对基本盘有威胁的深入之敌,在此基础之上层层设伏阻击,使对方进攻战线过长,首尾不能相顾。但同时自己不要“提前过度防御”。
  举个例子,如果微博上有人说“这雾霾真讨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我蓝天白云”。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
  如果你上去就回复“如果我们把工厂都关了,雾霾倒是没有了,但你考虑过工人就业生活吗,只要蓝天白云的小清新要不得”,这就属于“提前过度防御”的大败笔。因为人家只攻击的是路线图中最右端的“雾霾该不该治理”,而你一下子就用路线图中较为靠核心基本盘侧的“工业化道路该不该”去做了防御。人家打的是第五道门,你直接就把对方拉到第二道门附近来对打了,前面三道门全让给对方了。
  到时候人家几句“傻x,我说过一定要关闭工厂吗,就不能治理吗?”、“哟,还真是护主啊,百姓抱怨一句雾霾,狗就上来咬了”,你在形势上就会非常被动,更主要的是在第三方的吃瓜群众眼中,形象就会很糟糕。而宣传的目的就是要争取中立区域的认可,死硬的对手你是无法靠言语来说服的。
  这个时候该怎么做的,答案是根本就不用管这条言论,在路线图上的位置太靠外了,对基本盘威胁很小。
  再举个例子,如果对方说的是“这雾霾真讨厌,为什么政府不把工厂都关了,就为了收税吗?”,这个时候才是可以考虑按照上一段的逻辑去防御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对手进攻的位置才更贴近核心基本盘的第二道门的防御点。
  一般来说,交锋区域越偏向自己的基本盘,说理的空间也就越大,防御起来相对越容易,因为对手要跨过多个逻辑防御点来直取“首都”,在逻辑链条上会“劳师远征”,因此对防御方的个人水平的要求也就越不那么高。
  而交锋区域越偏向别人的基本盘,那对个人的理论、文字和逻辑水平也就越高,攻击难度越大。
  还有一种防御手段就是应用了上面的思想——“主动把对方拉到自己基本盘里打”,但是我不欣赏这种手段,因为它往往是建立在故意歪曲对手论点的基础上的。但是别人要使出这一招,最好你要能认的出有办法。
  例如,你说“国民党军在抗战的时候杀了很多壮丁,打仗一败再败战术糟糕,可见国民政府之烂”。这个时候对方如果说“你这个没良心的五毛狗,国军士兵死了这么多,都是民族的英雄,你亵渎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还算人吗?”
  这个时候对手用的就是这一招“主动把对方拉到自己基本盘里打”,因为你如果攻击国民政府烂,那么对他而言这个攻击点有点靠外,国府黑材料太多,在这个点防守不容易。那么他就把你主动拉到更靠近自己基本盘的地方,宣称你是在污蔑战死的国军将士,在这个点对你反击就容易多了,虽然事实上你并没攻击这个点。
  当然,基本盘和缓冲区的位置并不是一直不变的,也是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比如你的意识形态这边出来个什么大的丑闻或者负面消息,那么基本盘本身可能就会收缩。相反,如果中国经济相比其他国家明显提振,那么“小粉红”的基本盘就可能扩张。
  上面雾霾的话题是“单向区间”的一个例子,所谓“单向区间”,就是在这个话题上,一方进攻,而一方防守。还有的话题是“双向区间”,例如下面这个关于公民持枪的问题的一种可能的交锋模式路线图:
  己方核心体制的优越性——己方体制是否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己方人权如何——己方社会治安如何——公民持枪弊大于利——公民是否应该有持枪权——公民持枪利大于弊——美国社会治安如何——美国人权如何——美国体制是否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美国核心体制的优越性
  对具体一个话题,交锋的路线图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因为讨论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以上只是列出了其中一种可能。
  例如上面这个交锋路线图,可能就是因为某个诸如《美国人的持枪权是天赋人权》的帖子,或者是《美国华盛顿发生枪击案x死x伤》之类的新闻而引发的。在这种双向区间的交锋中,双方可以互有攻守,目的是把交火地点(力量平衡点)尽量往靠近对方基本盘的方向引,把战火烧到对方的土地上。
  而话题的具体引发方式不同,也可能会影响到此次攻防战双方的起点不同。如果是《美国华盛顿发生枪击案x死x伤》之类的新闻而引发的,那双方的力量平衡点的起点可能是对“公民持枪利大于弊”的进攻和防御。如果是《美国人的持枪权是天赋人权》的帖子引发的,那双方的初始力量平衡点可能位于“公民是否应该有持枪权”这个点。
  对于攻击一方,攻击哪个点也是有讲究的。
  如果你攻的太浅,那么对对方的核心基本盘构成的威胁不大。
  如果你一上来就攻的太深,比如华盛顿发生枪击案,你直接来个一步到位:“这说明了美国民主自由就是垃圾”。这个跨度就太大了,人家一句“傻X,这和民主自由有什么关系”,你就被动了。这就是孤军深入过度进攻。
  攻击的时候,就像放箱子搭浮桥一样,哪一层的事实和逻辑足够清楚了,有撕头了,就攻击到哪一层,如果真想攻的再深,那就要提供足够坚实的论述,来证明你的更深的论点是可靠的,逻辑链条是清晰的,事实和逻辑是足够能引申到这么远的,而不要无准备地贸然盲动出击。
  基于基本盘和缓冲区的舆论战路线图,我认为是理解网络舆论攻防战微观层面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贴吧、微博甚至知乎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无效的撕逼,或被动的局面,其中很多都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基本盘和缓冲区的拿捏程度。要么“提前过度防御”,要么“过度进攻”缺乏支撑。
  如果能拿捏好这个程度,也许很多讨论会变得更加有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撕逼层面。
  4、不说过头话。发言之前先从中立方角度看一看。之前的侯聚森事件,就被人搜出他之前用很难听的话骂过对方,虽然可能是对方先骂的,但是你这样上钩,等于给了对方歪曲事实的机会。
  再者,你用脏字了,那基本上也说明你被别人激怒了。激怒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别人的逻辑和干货打的哑口无言了,一种是被别人辱骂激怒了。前者的话,最好尽快止损,你恼羞成怒只能更让对方笑话,让中立者摇头。如果是后者,可以参考这个答案:如何回击经常说「你国」、「小粉红」的人? - 常凯申的回答 - 知乎
  5、不做太牵强的论述。如果逻辑和干货不够,宁肯放弃这种论述退而求其次。或者加上各种“个人观点”、“不成熟的观点”,也不要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摆出一个很强势很权威的姿态,这样只能更激发原本中立或懒得发言的人看不惯,跑过来打你的脸。
  6、越往对方的核心基本盘攻击的时候,越要严密谨慎,因为这是防御血条最厚,对方死忠数量,知识储备最多的地方,除非你的水平很高,能够在逻辑和论据上真正打疼对方、在核心基本盘上咬下一块肉,否则宁肯退一退,向基本盘里距核心稍远一点的地区攻击,有把握一点。
  7、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好别轻率表达意见,哪怕看上去这个领域里目前这个话题可能对你的意识形态有一定支持作用,或者你自认为能够引导到对你意识形态有支持作用的状态。很多公知就是栽在了这一点上。
  8、在写文章和转发帖子的时候,如果某个论据或者是数字看上去似乎有点不太正常,那么即使是这个论据对你的意识形态论述非常有帮助,也一定要先去核实数据是否正确,是否有可靠的出处。否则被人看出你引用谣言或钓鱼文,被人笑话就尴尬了。如果无法核实到可靠出处的,那么宁肯不用。
  9、对于以上的几条,在网络上越相对理性严谨的舆论交锋社区,越要尽量遵守,例如知乎,在政治领域的话题里,各种观点对立,你在表述和引用上稍有点漏洞,那么很容易有人出来给你挑错,如果这个错误还是和你的论点关系比较近的,那么整篇答案可能都会因此被否定掉,或者讨论点被带偏。相反,如果是吹水调侃轻松的网络社区,政治化交锋不强的地方,或者是纯讨论具体技术层面问题时,就不一定要这么严苛遵循了。
  网络意识形态舆论战的微观层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性话题,上面也仅仅是给出一点点自己的观点,并不全面,没有论述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仅供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知”群体在舆论战中的十大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