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8-11 13:55:26

网络微信监管与其千辛万苦堵不如下大功夫疏


  一、互联网、 微博、微信是把双刃剑,引导管理是关键
  马克思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问政和微博的舆论监督也是如此,它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作用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我们不能忽视,应该充分认识到位。
  微博的快速、便捷、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容易操作等无与伦比。许多群众原本准备交给传统媒体包揽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民意舆情发布,因传统媒体采访-编辑-发表-发行(或播报)的流水线相对较慢,他们很快就转移到“多快好省”的网络微博上来了。大量事实证明(网络搜索会有很多实例可鉴),监督效果非常不错,甚至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于是,网民很自然的就把网络微博作为“发声呼喊”、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微博的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在全社会已经凸显,不少受害者、蒙冤者长期积压的问题,也因微博的舆论传播陆续得到妥善解决,一些F·B分子,也因微博的曝光受到了查处,人们纷纷将网络和微博看作“正义和公平”理想的化身。
  二、 “网络问政”和“微博舆论”的监督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网络问政和微博舆论监督之所以存在致命缺点和严重问题,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是这个新兴媒体刚刚萌芽,它还不能避免的是部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感情用事、夸大事实、侵权诽谤、侮辱人格、践踏尊严、幸灾乐祸、含混道德、不辨虚实、甚至鼓动上访、煽动闹事、造谣滋事、制造是非的现象普遍不同程度存在。网络问政,必须防止互联网以及微博的舆论监督发布泛滥倾向,必须防止网络微博侵权现象。从近几年新闻侵权官司实例来看,侵权范围大致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等。
  互联网暴露出来的这些系列问题,不仅严重伤害了被侵权者身心及其他,还抵消它刚刚树立起来的社会威信。网络问政也必须引以为戒,尽量避免。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于晓宇
原标题:网络微信监管与其千辛万苦堵不如下大功夫疏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需要也不会要西方那种所谓“民主”。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没有特殊公民,也没有特殊的享有法外权利的特殊阶层——网络微博的舆论监督也绝不会例外。任何形式的新闻侵权,都会构成对社会的误导,都会构成犯罪。即使在西方社会,也从来没有过绝对的民主自由,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无权侵犯他人和组织的合法权利。这也是我们宪法规定的基本则。
  三、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一支有文化有能力、忠于党的网络问政以及互联网舆情监督队伍,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主动学习互联网及微博知识,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等省经验,吸取某些失败教训,专门组织干部虚心学习微博管理和写作知识,变外行为内行,变被动为主动。
  2、加强辖区内外日常网络微博舆情信息的收集、监测和分析,提升预警研判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应变水平,特别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旦发现舆情恶化苗头,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主动介入微博舆论涉及的双方。
  3、切实转变对网络问政和处置舆论监督的传统管理观念,彻底摒弃粗暴打压和强行封闭等办法,要变堵为疏,改硬为软,变对抗为合作,变呵斥为沟通,在深入细致的了解工作中摸清原因,找准敏感部位,释放善意,把握双方,引领全程舆论发展导向,防止被少数居心不良者利用,最终达到使当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变误解为理解、变冲动为体谅的圆满结果。
  4、政府出资组建或支持组建地方网络社会组织,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网络网友活动,培养、培育、培植当地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影响力的各种阶层的网络精英带头人,和他们建立深厚感情,使其发挥民间“意见领袖”的上通下达、居于中间立场的桥梁作用;而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他们像老朋友一样乐于出面协调,效果明显;这样做,还可以有效避免官民直接冲突,从而避免了被心怀叵测的人拍照、歪曲、曝光而抹黑党群关系。
  5、有效地运用党和政府掌握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和政府网站的传播力量,选拔出既有政治敏锐性、又对专业精通的、既坚持党性原则有灵活机动的人担任报刊电视广播的负责人,守土有责,针对网络舆论监督出现的苗头,开设相应专版、专刊、专栏、专频道、专时段,及时、准确、权威地披露有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事件信息,让一切暴露在阳光之下,让黑影自动消失。
  6、尽快在全国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建立与人民网类似的、可以相互衔接的网络问政专栏,给以网民说话留言的专门窗口;此栏目要有专人负责回答、协调、办理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疏导、及时处理、及时化解。如模仿人民网的“领导干部留言板”、“舆情会商室”、“人民网评”等等……打造一个让网民直接或间接沟通的桥梁,让党和人民的声音合为一体。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体育局办公室;【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微信监管与其千辛万苦堵不如下大功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