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昔97 发表于 2017-10-28 14:17:06

我要吐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岂能少了“重阳节”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夏朝之音
原标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岂能少了“重阳节”

  今天是重阳节,俗称老人节,这里首先祝福全国的老年朋友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子孝孙贤,晚年幸福。
  提到重阳节,很多人首先就想到的可能是王维的那首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孤独凄然的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意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是传颂千古的名诗,可能凡识字者,都能信口说出此诗中的一两句来。
  同时也还另有一首写重阳节的名作,也是脍炙人口的,但境界却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完全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一点没有古人一写重阳就免不了一番“悲秋”的俗套。
  古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虽然很多,但往往都是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诗意中少有不着一“悲”字者的,可以说,或悲或伤、或忧或叹往往就是古人“重阳”诗词的主调。
  如上面提到王维,写作传颂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虽年仅17岁,正式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时候,却依然免不了发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一声叹息,更别提其它诸如卢照邻“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副悲伤失意、老气横秋,怀才不遇、凄清苦闷、徒唤无奈之态了。
  而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重阳 》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一举超越无数前人笔下那个压抑萧瑟了无生气的“重阳”了,而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岁岁重阳”,可谓独步古今诗(词)坛。
  一个重阳节,就令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千载而下,留下多少壮丽诗篇,这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了。重阳节这个还不太为大多普通中国人重视的节日,其实和很多其它中国传统节日一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甚至比某些传统节日还要久远,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
  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 “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所以天分九层,九层就是最高处。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故天之高为“九重”(如“九重开,灵之斿”),地之极为“九泉”。可见“九”是中国古代最崇拜的神秘数字,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就有所谓“九阴真经”和“九阳神功”,二者都是江湖上人人皆欲得之的顶级武功(秘籍)。
  而九月初九,即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九”又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就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九月初九这一天自古以来就是重阳日。
  而重阳节的起源,则又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的先秦时期,在吕不韦所编书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农民在九月份丰收之时,有着祭天祭祖的活动(“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被誉为重阳节的前身,但当时只是在宫廷中进行的活动。
  在汉代的时候,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出现了九月九日喝菊花酒,佩戴茱萸的可以让人长寿的说法,之后还要九月九日大家一起去野外登高喝酒的说法,这些活动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重阳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重阳节的前身,在汉代时有了基础,而有记载的重阳节则在三国时期就正式出现了(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唐代时,重阳日才被正式定为一个节日--重阳节,并一直沿袭至今。
  故自从唐始,无论贵贱,无论皇室还是平民,都可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很多都延续至今。虽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重阳习俗,但庆祝重阳节一般都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 “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而中华民族一贯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重阳节也就有了尊老敬老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就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充分挖掘重阳节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而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民间习惯上俗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主动侵袭,特别是商家每每借洋节洋名来促销牟利,制造各种消费噱头,让各种洋节从小就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中国这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因为人为忽视,正在逐渐丧失魅力,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枯萎。除春节外,人们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减,近乎名存实亡,仅仅剩下一些与吃有关的因素了。
  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舶来的“洋节”却是越过越红火,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参与圣诞节、情人节间的热情,更衬托出传统节日的冷清。
  就在部分中国的老少逐渐习惯并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欣起了“中国文化热”。中医在韩国是富人才能享受的服务,儒家礼仪在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还在学习和应用,来少林寺学习中国武术的洋学生越来越多,中国戏剧在国外的舞台上赢得了愈来愈多的鲜花和掌声,也有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学习者。
  因此,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历史内涵的延续,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却只有一个“端午节”被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与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明显不相称。
  相比2003年皮影戏被马来西亚注册为该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端午祭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在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上意识淡薄,申遗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增强我们的保护意识,充分挖掘和宣传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快申遗保护进度等工作可谓刻不容缓,考虑到“重阳节”在韩国、日本都有庆贺的习俗,而中国至今似乎还没有启动“重阳节”的申遗工作,我希望,中国能将包括“重阳节”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尽快申遗,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吐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岂能少了“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