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将老去,如何退休养老这道坎?
总有一天,你我都将年华老去,都要过退休养老这道坎。养老危机有多严峻?我们的父辈那一代,“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我们这一代,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生育率的逐年走低,让国家背负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
前不久,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核心观点是“养老不能全靠政府,趁早增加个人投入”。
随后,上海出台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政策。似乎预示着,未来人们的养老要越来越靠自己了。
那么,普通如你我,该如何为自己的养老未雨绸缪呢?
年青一代的未来养老蒙上阴影。现行的养老体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的“一枝独大”,让我国的养老保障对其过于依赖,从而使国家负担了过多责任,造成了养老金缺口对于财政的裹挟。
截至2017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9亿人,积累基金超4.6万亿元,“全覆盖、保基本”的目标基本实现。
然而,根据2017年底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6》,全国已经有13个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可支付月数不足1年,个别地区赤字超过200亿元。另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就业人口、流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口还没有被纳入覆盖范围内。
此外,公共养老金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由当期工作人口纳税融资支付给当期的退休人口作为养老金,体现了现代社会资源的代际再分配。而人口生育率的逐年走低与劳动人口的逐年下降,无疑给年青一代的未来养老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比之下,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则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经有近8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到了2300多万人,积累基金近1.3万亿元,但总体上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仍然发展迟缓,不足以满足职业人员多元化的养老金需求。
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不仅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也只占很小一部分,难以充分发挥对社会保障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
自本世纪之初,我国人口结构就已经具备了老龄化社会的特征。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重超过7%,后来这一比重节节攀升,到2016年达到10.8%。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预计至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数将出现“倒V型”反转,届时最低人口预测值为6.13亿,其中可能有超过一半的老人。
养老压力的与日俱增,着实给国人留下了一道难解的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预计,2007 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都可能活到 100 岁,而美国、加拿大的人口中有一半人最长可以活到 104 岁,日本则是 107 岁。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也导致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工作的人少,领养老金的人多,再加上人类生命周期的延长,必然将会对我们的传统社会保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此一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早已无法较好地缓解养老压力,这一事实也在世界各国普遍应验。于是,不少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养老金市场化运作,将目光聚焦在商业养老保险上。
商业养老保险将成重要突破口,倍感压力的我们如何理性养老?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仍有大部分人认为,个人的养老问题应该靠政府来完成。可现实的窘迫就摆在那里,作为典型的未富先老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养老挑战远比其他国家严峻。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人真的吃饭没掏钱,也一定是因为别人替他掏了。倘若未来某一天,没人愿意再为他掏钱了,又当如何?
与其眼睁睁地看着,不如换个思路靠一靠自己,或许面对现实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事实上,个人养老投资正迎来新的利好。3月初,证监会正式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支持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投资者养老投资。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推进养老金改革、完善养老体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开创了公募基金服务个人养老新时代。
诚然,在货币超发、资产价格膨胀的背景下,要想跑赢通胀并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储蓄早已不是最佳选择。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长期来看,储蓄养老不如投资养老。因此,人们或许也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与养老基金等方式,在实现财富增值的同时,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筹码。
富兰克林曾说过,“唯有纳税与死亡无可避免”。只要你没有干到死的雄心壮志,退休养老就是你逃不开的现实。既然如此,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不失为明智之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