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1号 发表于 2020-1-18 18:43:44

芮城仰韶文化东庄遗址的火种器

东庄遗址位于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东南约1000米处,为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4米。2004年11月24日,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考古学者在这个5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村落里发现: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陶窖;外表绘有精美的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锛、石刀、陶刀、弹丸、纺线轮、敲砸器、陶锉等生产工具,以及石头和动物骨骼制成的箭头;骨笄、牙饰、陶环等装饰品。同时发掘出5座墓葬,其中有双人同性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葬墓、还有用陶瓮盖石块作为葬具的小孩瓮棺墓。

东庄是芮城境内、甚至是黄河岸畔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村落。发现说明,此期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活,也有了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墓葬还说明,此时的人类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于氏族之内的经济单位是若干分离的母系家庭。考古专家认为,在仰韵文化不同类型中,东庄村仰韶文化遗存处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过渡的中间环节,对于正确理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的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东庄遗址中有一件“用途不明”的陶器,当时暂名为“镂孔柱状器”。研究表明,这一器物是用来保持火种的,可称之为“火种器”。火种器发明之前,先民们贮存火种的方法主要是“灶坑法”。即是在灶坑内余火上覆以薪柴并适度密封,使余火在低氧状态下缓慢熰(读如欧,柴草不充分燃烧的意思)燃,隔夜保存火种;次日扒开灶坑并适度吹火,灶坑中的薪柴便继续燃烧。这种方法保存火种,极易引发火灾;考古发现的许多仰韶文化房址都是因火灾而废弃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种植面积的扩大、制陶业的需求,人们越来越需要以便捷的方式取得火源。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根据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贮存火种的经验,经过多次摸索和试验,制成了一种耐高温的、筒状的、有孔的、能够满足火源在低氧状态下持续引燃的陶器。火种器的发明与使用,对于改善先民们的生存条件,对于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代表着人类用火史上的一次革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芮城仰韶文化东庄遗址的火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