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亭,运城人文承传之物文庙
无疑,敬一亭是运城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笔。
据《明史》记载,明嘉靖五年(1526)“颁御制《敬一箴》于学宫”。《敬一箴》是嘉靖帝撰写的一篇箴言,要求天下恪守孔子的圣人之道。各地学宫纷纷将这篇箴言刻成石碑,建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
位于运城红旗东街的敬一亭 张建群 摄
说到运城文庙,其位于老运城中学东南。根据原河东博物馆老馆长杨明珠先生珍藏的清乾隆版的《解州全志》记载,运城文庙当时建筑从北至南分别有敬一亭、明伦堂、大成殿、戟门、万世师表牌坊与太和元气坊。在这一组建筑的两旁还分列有:乡贤祠与名宦祠、西厢、东厢等建筑。
如果说,运城文庙与全国的文庙一样,只是人们为了尊师重教、树立教育的楷模,让乡贤与名宦的榜样力量在一座城市代代相传,让他们的精神与品格滋养这座城市的后来者,涵养一种道德力量的话,那么,作为运城文庙,它又与其他地区的文庙有些不同。
这种不同来自于明代晚期,家住运城的一位名宦曹于汴。史载:曹于汴(1558~1634),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他自幼聪颖,入学潜心,尤长理学,因家事寒微,为生活计,曾任西席教师十年有余;后来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又中进士,受到朝廷重用。他为人耿直,直言敢谏,深受皇帝器重。
要说曹于汴的政绩,扳倒权监魏忠贤不可不讲。崇祯帝未即皇位时就厌恶太监,待魏忠贤的党羽满朝堂,走狗满天下,生祠全中国,逆迹逐渐暴露以后,他对宦官阉党之流更加深恶痛绝。所以他一上台,为了彻底肃清这些败类,就授曹于汴为左都御使。曹于汴建议朝廷以“赞导、拥戴、颂美、谄附”四条罪状,对魏忠贤之流进行严格审查,举国上下和宫廷内外,一齐动手,几天功夫,261名罪犯全部落网。魏忠贤在从安徽凤阳皇陵往京都解押途中的阜城畏罪自杀,朝廷内外的狐群狗党,基本归尽。除掉了宦官阉党,曹于汴已是75岁高龄,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在奸贼不绝、诤臣受压的朝廷里,几经宦海沉浮,已垂垂老矣,所以他力请告老还乡。
曹于汴家居期间,专心致志,呕心沥血著作《共发篇》《仰节堂集》和《安邑县志》。崇祯七年(1634)卒,年77岁。曹于汴逝世后,崇祯帝表示震悼,追赠“太子太保”,并派鸿胪寺遣使致祭,抚恤优厚。
曹于汴不仅有功于朝,还是明一代著名的廉吏。母亲去世后,他回乡安葬,地方官吏和乡绅纷纷前往,可是曹于汴却深居简出,不收礼,不待客,拒收一切礼品。告老还乡后,他在运城文庙隔壁他家祠堂里(现运城中学校址)创办了一所“宏运书院”。他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赢得了乡里的敬仰,故人们给他家大门上挂了一块匾,上书“大德望曹”。而这座宏运书院与运城文庙在一起,为运城培养了不少莘莘学子。
从乾隆年间的《解州全志》图可知,宏运书院与文庙毗邻,其主要建筑有崇圣祠、教授署、训导署、儒学、德配天地牌坊、尊经阁等。当然,还有不少教室。有些老房子一直留存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据运城日报社老总编王雪樵先生介绍,那些旧房子里,曾经住过原运城地区文工团的人。
记者当年采访与文庙、宏运书院相邻的鼓楼巷时也了解到,当年,蒲剧五大名演之一闫逢春先生曾在鼓楼巷内居住过。后来,鼓楼巷在旧城区改造中拆除了,但可以想象,旧时,那里既有书院,又有文庙,确实是老运城的文化教育中心。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庙与书院的老房子均已破旧不堪,先是老运城师范在其中存续过一段时间,后来,运城师范搬走后,运城中学又以其为校址。
近代百年间,从老运城师范及运城中学走出了无数学子,他们有的在政界出人头地,有的在军界颇有影响,还有的是驰名全国的画家,为运城、山西乃至全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运城的人文血脉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得以存续与绵延。
让我们来看一组名字,仅选一些近当代人们熟知的人物,他们是: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崔光祖、全国著名画家邵仲节、中国解放军后勤总部某部原副部长戴清民、原运城地区教育局局长萧理斌。他们当年都是从运城师范、运城中学老校走出来的,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在人生之路上绽放。
1978年,在拆除运城文庙与宏运书院的一些旧房时,适逢运城地区博物馆成立,时任馆长吴钧提出,可将文庙的敬一亭移建至博物馆大门处,一来可以节省建设博物馆的费用,二来亦可保存敬一亭的一些旧物。
于是,敬一亭便从文庙旧址移至博物馆大门处。岁月更替,人事变动,博物馆迁至新址,大门却留下来了,成为红旗东街上的一道人文风景。
据河东博物馆老馆长、文博馆员杨明珠介绍,老博物馆大门上的牌匾为松木质地,上面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同志书写的“河东博物馆”五个大字。当年,从运城走出去的不少老领导,如:姬鹏飞、李雪峰、程子华、柴泽民等,都曾经为运城题写过书法作品,其中还有一份陆定一同志的题词,老博物馆中均曾有收藏。
早春的运城,阳光和暖。老博物馆大门上的“敬一亭”三个大字在春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
在高楼林立的运城市区,多的是现代城市的气息与样貌,因而当偶有红墙碧瓦的建筑映入眼帘,常常有些奇货可居的欣喜。比如,在运城红旗东街有一处颇有古意的小亭,便十分吸引人们的注意。
此前,亭子所在是河东博物馆的大门,后来改为市文化和旅游局办公场所。前几日,路过那个古色古香的大门,再仰头望去,只见亭下牌匾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敬一亭”。于是,传说中,原在运城文庙的敬一亭浮出水面,与它在一起的历史片断也渐次来到我们面前。
张建群/文
页:
[1]